正文

报复或者和好(1)

宽恕 作者:德斯蒙德—图图 默福—图图


演化生物学家主张我们天生就会在受到伤害后寻求报复、予以反击,这是我们的祖先在面临威胁时的生存之道,也是现在的我们遭逢威胁时的本能反应。如果它存在于基因里,我们如何能够不报复?如果我们遭受重击,当然要更用力地反击回去。如同达尔文所言:适者生存。

但真的是这样吗?毫无疑问,报复是演化生物学的一部分,但我们也毫无疑问地天生就会宽恕,天生就会和好。灵长类学的研究发现,就连猴子都会补偿过失。当猴群不和睦时,他们会对彼此伸出手,而且变得非常焦躁不安。以人类而言,幼童最早学会的语汇包括了“请”、“谢谢”、“对不起”,就是因为有这种对于和睦的渴望,我们在得知某个受到伤害的人选择宽恕时,心里才会产生欣慰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本书分享的故事能够引起深刻共鸣的原因。在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我们知道宽恕是通往和谐与和平的真正出路。

尽管我们会有报复的冲动,但这在道德上并不能当作正当理由,好像我们在受到伤害时就该把对方伤害回来。只因为基因里带有某种行动的因子,并不表示采取那种行动就是正当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有侵犯他人的冲动,但我们知道不能这么做。我们有性交的冲动,但也明白顺着这种冲动不一定是恰当的,所以我们克制自己。

尽管天生就会想要报复、想要反击,但科学家的研究也显示我们天生就渴望人际关系。大脑要我们和其他人建立关系。确实,放逐或者关禁闭——人际关系的隔绝,历来就是社会与人群对触犯众怒者的一种处罚方式。

当今科学家研究镜像神经元,那是大脑里让我们对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的机制。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存不只仰赖食物、空气、水,也一样仰赖美满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尽管一切确实如此,但我也承认这并不会让宽恕变得容易一点——当你很悲惨、很痛苦,或者当你的世界被随便一个不应该发生在你身上的残酷暴行搞得天翻地覆时,更是如此。

每当受到伤害,我们就面临要报复还是和好的选择。寻求报仇雪恨并不能满足我们。秉持圣雄甘地的情操,从他的观点来看,以眼还眼的结果就是我们会全体失明。

如果某人侮辱了我,我也把他侮辱回去,这并不会为我带来满足。如同我们在前面谈过的,报复并不会减轻或消灭最初受到侮辱时的伤痛。有一部分的我知道不该这样响应,而当我这样响应时感觉并不舒服。一个拒绝以愤怒响应愤怒、以暴力响应暴力、以仇恨回应仇恨的人,具有一种令我们激赏而渴望效法的尊贵风范。

让我们来试着了解自己是怎么落入挟怨报复与反目成仇的循环,又要如何转而选择宽恕与复原的循环,亦即所谓的“宽恕循环”。

图1

我们已经看到意图报复和想要和好的两种冲动如何在内心拉扯,仔细审视这个抉择时刻或许会对我们有帮助。在这个瞬间,当事人或者决定要走上报复之路而注定受苦,或者选择了宽恕之路而得以复原。参见上方这张图表,我们所描述的过程在这个视觉画面中一览无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