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胸襟开阔涵养存心(1)

弘一法师赠你的七部人生禅卷 作者:舒砚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灭。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弘一法师

法师曾提及一则《世说新语》的故事,说的是南北朝时的一位名人石勒。

石勒非常有权势,便有许多人畏惧于他的权威,以为狼虎。但是有一位名叫佛图澄的高僧并不畏惧他的权势,还得到石勒的尊敬。

佛图澄有时会与石勒的养子石虎相交,举止言谈之中,石虎对他很是敬仰,伺候石家的其他人也都对佛图澄十分尊敬,觉得他是得道高僧。

佛图澄是什么人呢?他原本是西域的高僧,于公元310年跋山涉水来到中国,传教途中遇见石勒,受到了石勒父子的盛情款待。后来,佛图澄还支持石勒称帝建立赵国,对石虎也有不少帮助。

某段时间,石虎对待自己的臣子很是毒辣,惩罚很重。

有一次,大司马燕公石斌犯了过错,因为在担任幽州牧期间纠集暴徒滋扰百姓,在幽州肆虐无度,引起了民愤。这件事被石虎知道了,他立刻派人将他抓起来重打了三百鞭,然后杀掉了石斌的母亲,还要围捕杀害石斌的部属几百人,手段太过狠毒。

佛图澄知道了这件事连忙赶去劝阻,告诫他不要如此凶残,对待无辜之人还痛下杀手。当时的石虎已经杀红了眼,但因为他对佛图澄很是尊重,所以耐心听完了他的劝告,终于停止了残暴的杀戮。

佛图澄并不畏惧石虎,即使是在他暴虐之心骤起的时候也毫不害怕,努力去劝导、感化石虎,使得他的暴威慢慢变化为柔顺,达成了目的。他之所以不怕,是因为他没有一点私心和欲念,不担心自己会失去或不能得到什么,也就不会惊慌失措,并成功劝说了石虎。

一个人如能做到像佛图澄这般无念无心,对周围的人物都不会产生敌意,胸襟开阔以和气迎人,就自然能够没有畏惧,还能使暴性之人服从于自己,尊敬自己,甚至共在一块游乐。

可见心态平和,胸襟开阔对人的益处是极大的。

这样的人在面对危机时可以坦然处之,从来不会惊慌失措,而他从周身散发出来的祥和之气可使得妖气泯灭,凶暴之人得到感化。

某一次,祇陀园寺院迎来了许多比丘,如此宿舍就变得不够了。小沙弥罗侯罗知道了这件事,就立刻将自己的房间让给了比丘,自己则睡在了佛陀精舍外。这时的罗侯罗年仅八岁,但他修行不错,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

看到了这一切的魔罗毗沙维提顿时生出了罪恶的想法,看着躺在精舍外的罗侯罗心中念叨:“这个就是佛陀的儿子,他自己躺在精舍里,却让儿子睡在外面,要是他的儿子受到了伤害,不等同于他自己也受到了伤害吗?”

魔罗毗沙维提便变幻成了象王,用长长的鼻子缠绕住罗侯罗,并对着他大吼大叫。但是,罗侯罗并没有受到惊吓。

佛陀在精舍里觉察到魔罗毗沙维提的作为,对他警告道:“魔罗毗沙维提,即使有十万个你,也不可能让我的儿子受到惊吓,因为他已经无怖畏,无六根之欲,是个神勇并充满了智慧的人!”

佛陀为此还诵出了两段偈子:达究竟处无畏,离爱欲无垢秽,断除生有之箭,此为彼最后身。离欲无染者,通达词无碍,善知义与法,及字聚次第,彼为最后身,大智大丈夫。

魔罗毗沙维提听了之后立刻就消失了。

此后,很多人在听取了佛陀的这段开示后,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人的畏惧和疑虑都是从内心生发的,他的畏惧和疑虑有多大,与他个人的胸襟大小是有密切联系的。就像这位年纪小小的罗侯罗,正因为他心胸广阔,心态平和,没什么欲求,外界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使他恐惧害怕的。

法师更是身体力行地提倡主张这一点,认为人应当心平气和地待人处世,做事要光明磊落,身存浩然正气,光风霁月,这样自己的心灵也会安详平静。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有这样胸襟气度的人自然就不会疑心生暗鬼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