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思维的转变

社交无用: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交网络 作者:德里克·科伯恩


那么,为什么我一直活跃在社交场?因为欲望,建立属于自己的客户群,开创更大事业的欲望。在社交场上的成功使我逐渐膨胀,我希望不断复制已有的模式,获取更多成功。我利用自己的人际网络为客户带来利润,怀抱着成为客户的参谋的目的,而并非与客户建立简单的利益关系或者单纯的服务提供商。我开始发现,其实我本可以采用更有意义和更持久的方式实现目的。所以,现在的我,社交的目的是放在为对方提供解决方案、为目前的客户带来价值这些方面。

我还是一如既往地乐于参加社交活动,只是现在我不再考虑自己的利益,或者我的理财服务能够直接(或间接)为别人带来多少好处。我的重点转移了,我尝试了解别人的问题所在,并尽力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能要用到我的客户、合作伙伴和另外的人际关系,而且所有的人都能受益。

一种典型情景可能是这样:我在社交活动中认识了某人,我介绍自己,告诉他我是一名理财顾问,通常的回应是“哦……啊……我目前不缺理财顾问,因为……一是我已经有理财顾问了,二是用蹩脚的理由转换话题,三是我现在正在存钱买新房子。”

如果是最后一种,那就太棒了。因为我能接上话,我可以帮他处理买房子的事(假定他们说的都是实话,没想着敷衍我,让我赶快走开)。知道他们正在房屋市场寻找房源,我就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我告诉他们“我有一个房地产经纪人推荐给你们”,从而创造展现我的附加值的机会。创造的价值以如下几种方式体现:

第一,我可以介绍我的伙伴给他。在上述案例中,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房地产经纪人。我相信这对他是有价值的。

第二,如果我推荐的房地产经纪人干的很不错,事后得到很高的评价,我的参谋形象就塑造起来了。因为如果房子最终成交,其中包含了我很大的功劳。

第三,从长远看,一旦买了房子,他们马上就需要有人管理他们在房子上的投资——很有可能是我,因为毕竟是我为他们买房子铺平道路的。

无论是关注自己(社交1.0),还是声称可以为对方提供任何你可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社交2.0),都显得唐突,可能会让别人不自觉的产生防卫心理。但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有倾诉烦恼的欲望,也乐于听取建设性的意见,所以这种新方法——社交3.0——比前两种有效得多。

在理论上我的方法很不错,但是离真正起作用还差得很远。首先,客观条件尚不具备。绝大多数在大型社交活动中的人,其主要目的还是推销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并非来寻求帮助,所以,我的“解决方案导向”策略不起作用。其次,我的方法在实践中还没有取得过真正进展。我认为终极制胜者策略和终极参谋策略很棒,但是问题出在哪儿呢?我逐渐意识到,社交活动本身可能正是问题所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