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史官情结 3

迎向诗意的逆光 作者:赵月斌


以上语句出自《箜篌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在这部长达一百五十九节的大型组诗中,江非不仅展现了平墩湖的整体面貌及细微之处,而且动用了宏观调控手段,不但要让平墩湖汇入“历史、时代、祖国、人民”的经典巨制中,还要让它面向“世界”,“与世界接轨”。我注意到,“世界”一词在诗中出现了三十二次,其实不单《箜篌引》,在众多短诗里,“××世界”或“……世界”也是一个常见语式,可见江非对“世界”的看重。即使没有“整个、一个、这个、这、全”这样的前缀、界定,我们也知道,在提及“世界”时,江非基本是在指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这就和他的乡村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乡村的一切都在他的思维里染上了色彩,而这个词却没有,总之世界“很远”,乡村“很近”。在开过火车的铁轨上,江非看到的是“世界在平墩湖奔跑后留下的余热”;在外祖父身旁,江非看到的是“世界辽阔的阴影,和世界巨大的时光”(《外祖父》);在麦子成熟时,江非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熟了”(《麦子熟了》);在一头熊的身上,江非看到的是“整个世界一层薄薄的锈迹”(《一头熊》);甚至在歌咏爱情时,江非也要让它“碰到上了世界的落日”(《小歌:爱情》)。就是这样,江非不厌其烦地、大义凛然地,对其揭櫫的“小世界”,赋予“大世界”的影像。

说起来,这般“祖国意象”、“世界意识”,海子或为始作俑者,像人类、世界等词汇在他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不但有“祖国的河岸”、“中国的稻田”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海子的诗》,第146页。,还有“宇宙的孩子世纪的孩子”海子:《眺望北方》,《海子的诗》,第189页。,他不但写《秋天的祖国》、《亚洲铜》、《献给太平洋》,还要写:“我们各自领着/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的孩子在河流两岸/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洗了手/准备吃饭”海子:《麦地》,《海子的诗》,第21页。,不但写“我在黄昏时坐在地球上”海子:《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海子的诗》,第31页。,还要写“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海子:《麦地与诗人》,《海子的诗》,第109页。,写“天堂”,写“天堂的大雪”海子:《太阳·弥赛亚》,《海子诗全集》,第1012页。,海子总是把自己融入旷世苍凉之中,从而找到“诞生的光明”海子:《太阳·弥赛亚》,《海子诗全集》,第1013页。,成为“真正的诗人”海子:《八月之杯》,《海子的诗》,第184页。。可见,海子的“祖国”、“世界”常常是一种内化的、自省的心理环境,是为了言说存在的忧郁与孤独,而不是为了表现那种“心事浩茫连广宇”、“环球同此凉热”的豪放气概。至于江非,则是要把“家事国事天下事”统统串联起来,统统展示出来,所以,他不仅要写“一个村庄的麦地”,写人们的生老病死,还要“把一场大雨认作是这个国家的眼泪”,不仅要“朝着北京的方向/寄走了几首诗歌”,还要写“美国忧郁”,还要写瑞典、俄罗斯与车臣,还要写伊拉克、伯利恒、以色列,不仅要写普希金、萨特、狄金森,还要写阿拉法特,写“梦露麦当娜NBA纽约世贸大厦”,很显然,江非紧跟时代步伐,不避以新闻时事入诗,确是能让我们长点国际见识,也能让世界认识我们:

有一些事物

我已对邻居家的孩子说过了

我还要给那些草原上的孩子指出它们的光芒

我还要让非洲的孩子

非洲以北

欧洲的孩子

以及小姨家读幼儿园的孩子、表叔家上中学的孩子

看到它的乳房和悲伤。

——《箜篌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