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虻,我们听你讲》系列博文之四
陈虻在中央电视台供职23年。
他有过各种各样的头衔:行政系列的、业务系列的,还有荣誉的、社会的、兼职的等等。在众多头衔中,《生活空间》制片人、《东方时空》总制片人,被他最为看重。
1993年7月,陈虻第一次获得这个头衔时,“制片人”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有些陌生的词汇。但是,很快的,制片人制度作为一个全新的电视栏目运行机制,从央视《东方时空》开始,迅速席卷了全国电视行业。
这种运行机制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新闻单位行政管理的模式,在人财物、责权利等几个方面,对电视栏目管理者重新进行了定位。于是,制片人成为栏目与节目生产和创作的核心,成为那些标志性品牌栏目和著名主持人的第一制造者。
制片人对电视创作与生产的重要性,在孙玉胜《十年》那本书里,甚至强调为“电视是一个制片人媒体,这不是由名称,而是由制片人的功能决定的”。
央视实行制片人和总制片人制度:
1993年至2000年,陈虻担任《生活空间》制片人。
2001年至2008年,陈虻担任《东方时空》总制片人。
正是在这样一个制度性的新平台上,陈虻脱颖而出。他的激情和理想,找到了释放的空间,他的管理才华,也崭露头角。
本篇博文的关键词:制片人、栏目管理、人员管理
陈虻:作为第一代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制片人,我们算是开先河的人了,真的是很自豪的事情。
陈虻对于这项改革的重大意义,感觉非常敏锐,他在多个场合讲过:
直觉告诉我,实行制片人制度应该是中国媒体体制改革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方向性的东西。为什么这样判断呢?因为它实际上解决了一个具体的管理体制问题。以前科组长的权限是只管节目内容,没有人权,也没有财权。而制片人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而是在这个称谓下赋予你的人、财、节目权集于一身的管理模式。
他举例说明经费使用权:比如某个题材需要去西藏,但机票很贵,如果觉得值得去做,并且有经费保证,就可以动身前往;某个节目在北京就能制作,那就省下钱来作为对大家的奖励。这样的管理运作模式,不仅使一线具体的管理者在节目制作上具有了极大的灵活性,而且使栏目的运作更加符合节目生产的内在规律。有了财权以后,制片人只要不违反国家的财务规定,就可以报销,可以把人力物力财力聚集在一起以节目质量、以制作为中心来办成一些事情。
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也作了这样的判断:制片人有了经费使用权、人员使用权和行政管理权,就真正成为栏目创作、组织和支配的核心。
这是对生产力与创作力的一次解放。陈虻真挚地表态:对于制片人这个职位,我有一种特别强烈的荣誉感,这个荣誉感是发自内心的,我想如果将来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真实行了这一步,那么作为第一代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制片人,我们算是开先河的人了,真的是很自豪的事情。
陈虻具体提出了制片人对栏目管理必须抓住的四个环节:
第一,被全员接受的企业文化——节目理念。
第二,科学客观的人才和节目评判机制。
第三,合理的分配制度,把干和不干、干好干坏拉开差距加以区分。
第四,有效的业务培训和再教育。
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理念是前卫的,与现代管理学的精髓不谋而合。
1996年,35岁的陈虻获得全国十佳制片人称号,他是十个人中最年轻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