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广受欢迎于20世纪。由于电影的现实性、幻觉性、逼真性及其时空扩展的无限性,电影银幕展现的大千世界可谓无所不包,对观众的影响因而更为直观与形象。正是由于电影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各界对电影的关注远远超过他种艺术形式,并往往越出纯艺术范畴之外,而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风俗背景密切相关。电影检查制度就是这种大背景之下的产物。随着电影业的发展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各种宽严不一的电影检查制度也在世界各国先后出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情的差别,变化着其不同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本章主旨是透过民国电影检查制度之滥觞,探讨电影检查制度在中国产生的具体内容、实际运作、社会效果及其理论意义,以增进我们对电影此一20世纪最为世人欢迎的新兴艺术形式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引起的社会反响之认识,同时亦增进我们对民国社会及社会生活之更为全面的了解。
1896年,刚刚诞生不过一年的电影,漂洋过海,由外国商人带到了中国,在上海首次放映,被国人评为“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穹之秘。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像,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这样一种新奇的艺术形式,很快引来了国人的兴趣与商人的注意。不过十余年的时间,一些大城市中已经有了电影的商业性放映,最初的国产影片也已问世。由于早期电影多为自然风光和人们日常生活状态的实录,而且是来自外洋的新鲜玩意儿,使久浸于传统艺术形式并且还不大容易迈出国门的国人得以直接领略到外部世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当时国人对电影的感受以正面为主,推崇看电影“益处狠大,无论那一等人常看,都可以增长许多的知识。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出奇的工程,出名的古迹,冷带热带,各种景致,各种情形,至于那开矿的,耕田的,作工的,卖艺的,赛马的,斗力的,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
也正因为当时的影片是以自然记录为主,来自异质文化的冲击还不大,因此论者将电影和中国传统艺术比较后,认为外国电影中“有许多的道理,狠可以劝善戒恶,叫人警醒。余外还有那离奇古怪的片子,也可以开心散闷,人得了闲,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中国戏,小孩子们看了,坏处狠多,好处极少,我也不必细说,明白点的人都知道。那些淫荡不堪的戏,最容易引诱坏了青年的子弟,不用说了。就是那好戏,也不免夹杂着邪说迷信,毫无道理,最能够锢蔽人心,人能把爱看戏的心,移在看电影上,管保他有益处”。再进一步,该论者甚至认为:“若是说看电影不如听戏,我敢说他一定是俗鄙不堪的人,他那程度还够不上呢。”如今看起来,这样的议论的确不无偏颇之处,但却反映了当时一些人(实为部分知识分子)对电影的好感,不似过去动辄视外洋玩意儿为“奇技淫巧”而予以鄙薄。
有意思的是,清皇室自始即对电影放映表现出较为开明的态度。1904年为慈禧太后七十寿辰祝寿,及1906年端方自外洋考察宪政回国时,都曾在宫中“放电影自娱”,而且两次均因电机故障,发生炸裂,后一次还使在场的通判何朝桦等人因此丧生,但此后宫中放映电影并未因此种“不吉利”而被禁止。但是,正是对电影的这种认识,反映出中国文化传统中潜含的对于道德教化的期待,而一旦看电影不再有他们期盼的“益处”时,随中西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差异而至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