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相知之情的注解
1935年4月,钱锺书在光华大学任教已满两年,完成了国内服务期,于学业一域有上上根的他以特优成绩考取英庚款留英奖金。当时杨绛即将毕业,钱锺书希望她能陪同一起出国。杨绛知道他日常生活中不善自理,如果自己一起去,可以照顾他。于是她不等毕业,打算结了婚和钱锺书一同出国。
当时杨绛只有一门功课需大考,征得老师同意后也用论文代替,提前一个月结业回家。
两家人按旧时婚俗,为他们选定结婚的“黄道吉日”。
1935年7月13日,杨绛和钱锺书在苏州庙堂巷杨家大厅举行婚礼。
杨荫杭主婚,其北洋公学同窗老友张一麟证婚。大厅彩灯高悬,高朋满座,热闹非凡。在杨家举行的婚礼,按当时流行的说法称“文明结婚”——婚礼采用西式仪式:新郎穿西服,胸戴红花;新娘身披婚纱,旁有提花篮的花女、提拖裙的花童;还有男傧相、女傧相;有赞礼;有乐队演奏《婚礼进行曲》。场面十分气派。新人先互戴戒指,然后行三鞠躬答谢礼,结婚证书上由伴郎伴娘代盖印章。
礼成,杨家请照相馆为新人摄影。两家众人皆立大厅前廊下,摄影师则站在烈日中。因为天气太热、光线不合适,照片上每个人都像刚被拿获的犯人。这些细节后来被钱锺书用到《围城》里,写进了苏文纨与曹元朗的婚礼里面。杨绛解释说:“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锺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钱家当晚宾客满堂,前来贺喜的宾客有陈梦家、赵萝蕤夫妇等人;无锡当地贤达、国专校长唐文治老先生还唱了《长生殿》中的“定情”,以助喜庆。
新人不停给亲友敬酒,给小孩发喜糖……折腾来折腾去,先是钱锺书病倒了,发起了高烧。新娘勉强支撑了三天,最后也病倒了。
1934年春假时,钱锺书经泰山到北京春游,拜会师友。杨绛陪他游览北京各处名胜,作有旧体诗《玉泉闻铃》,今不存。钱锺书和作《玉泉山同绛》:
欲息人天籁,都沉车马音。
风铃呶忽语,午塔闲无阴。
久坐槛生暖,忘言意转深。
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
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新婚后,钱锺书往南京受训;杨绛在无锡钱宅小住,待他受训回来,就动身出国。因为杨绛是自费留学生,按要求自己得亲往南京教育部办理留学手续,然后凭证件购买船票。中英庚款留学不许妻子陪读,杨绛去教育部办手续时,用的是杨季康小姐的身份。
出国的行李主要是书箱,杨绛晚年还记得整理书箱的情景:“锺书把一叠又一叠中文书籍搬到书桌上,我一一装入大箱。多半是中文书,也有他喜爱的外文书,还有工具书。我记得在牛津时,我曾重读《论语》《孟子》《左传》等。《随园诗话》《养一斋诗话》等则是第一次读。锺书带的还有文集、诗词集等。”
1935年8月13日,钱锺书、杨绛搭乘P&Q公司油轮,由上海起程赴英留学。
眼睛烦躁疲倦的人哟,
放眼饱餐大海的辽阔吧!
耳朵为喧阗所震撼,或者听到
太多令人厌腻的曲调的人们哟!
你们且坐在古洞之旁,低头默想,
直到你们一惊,仿佛海妖在合唱!
——济慈《海》
新婚夫妇在出国的轮船上吵了一架,原因只为法文“bon”的读音。杨绛说钱锺书的口音带乡音;钱锺书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杨绛也尽力伤他,然后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夫人公断。法国夫人说杨绛对、钱锺书错。
杨绛虽赢,但觉无趣,很不开心。钱锺书输了,当然更不开心。他们都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就此商定日后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以后,凡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不全依钱锺书,也不全依杨绛。
此番出国是钱、杨婚后生活的真正开始,也是他们一生学术事业的起点。船行海上,猎猎的海风吹过,空气里有咸凉的气味。遥望苍茫海面,杨绛陡然生出一种惶恐又甜蜜的心情,想起一个古老的词——“相依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