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上海的天气是多变的,时晴时阴,雨后常有一道彩虹挂在天边凝视着人间。徐志摩不是第一次来上海,可这一次的到来是为了暂时和中国告别。他要从上海登船去美国了。
船上有许多赴美的中国学子,大家都很年轻,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向往那遥远的国度。谁也不知道去美国以后会怎么样,更加不会知道自己将来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怎样的名字。人们因为对未来的无知而前进,因为对未来的无知而幸福。和志摩同船的人当中有很多成了以后的业界领袖、时代名人,例如朱家骅、查良钊、董任坚、李济之等等。有一位相貌英俊的美男子也在这条船里,他后来背负着大汉奸的千古骂名,可是此时,他也是一个在国难方兴的时刻去海外寻求救国良方的青年。后来,任谁也不会把徐志摩和汪精卫的名字联系到一起,但是在这条船上,他们同样怀着一颗寻找的心,去找一找未来,自己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如果那条船上的船长知道自己的船上有这么一群日后的精英,估计要乐得手舞足蹈,甚至要写一本回忆录来赞颂自己这大海中舵手的职责是多么庄严和神圣。
航程再远都有上岸的时候,踏入美国土地的徐志摩深吸了一口气,这个历史很短却迅速崛起的国度和古老沧桑而灾难深重的祖国是那么的不同。初次踏入异国的他决定一定要刻苦学习,要用最短的时间拿到文凭。
很快,他进入了克拉克大学读本科,徐志摩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在美国他取得了在国内学校里一样极为优异的成绩,在短短一年半内获得了学士学位,并且以一等荣誉学位毕业。这是相当不容易的。毕业之后,徐志摩来到了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以前都以为是经济系,现在知道,原来他进的是政治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从他选择的专业来看,他那时候对政治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不了解他的历史的人怎么都不会想到一个以浪漫闻名的诗人竟然是真正的政治学科班出身。这和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是有关系的,那个时候出国的青年和现在的留学生目的性大大不同,现在的留学生多半是为了获汲取知识,获得文凭;那时候的留学生几乎都背负着一种使命感,个人的留洋也带着为民族的兴盛而来的色彩。人人都在寻求一条救国路。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国内的时候就对政治兴趣浓厚,这个时候选择入读政治学系就不足为奇了。
获得硕士学位,徐志摩只用了半年的时间。他的毕业论文是《论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文中颇有为中国辩驳的意味,不仅称颂中国女性自古以来的文化修养,更加强调中国妇女的地位在现今已经获得了解放。这篇论文表面是为中国争名,实际上却反映了徐志摩那时候的民族自卑感,因为自卑而导致的盲目自大。这和美国浓厚的种族歧视观念或许是相关的,我们从这篇论文的选题和论调可以看出徐志摩在美国的生活似乎并不快乐,可以说,他并没有融入美国的文化圈子,要说在美国有什么获得,可能仅仅是他流利的英文和一张硕士文凭了。
像现在的留学生一样,徐志摩也曾到餐厅打工,但家境富有的他只是一种“玩票”的性质,而且在餐厅刷盘子这种活他也干得并不漂亮,也许这只是在他极其刻苦的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调剂罢了。
很快,他对美国失去了兴趣,连唾手可得的博士文凭也不想要了,和一起来美国的留学生刘叔和一起乘船来到了英国。时间是1921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