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会相逢到老,也许我们会曲终人散,但无论怎样,我还是要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肯在我这里留下一部分岁月,也谢谢你们肯收下我的年华,我现在笑容这么开朗,一定是因为模仿了你们当年的模样。”
我是个朋友不多的人。虽然不多,但知心的有一两个。我们无话不谈,心有灵犀,且永远不可能翻脸。即便工作太忙不常联系,再见面也绝不生疏。每念于此,我便已心满意足,别无他求。
你是不是以为我会这么说?不是,我不打算这么说,因为这不是真的。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嘴里特爱蹦“发小”这个词。这是从北京话里偷学来的。每逢提及那几位关系较好的老朋友,我都会说:这是我发小。也不知为什么,念出这俩字的感觉特棒,牛气哄哄的,好像在说我从小就没孤单过。刚查了一下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发小是北京方言,指父辈认识,从小一起长大,大了还能在一起玩的朋友,一般不分男女。”
但其实我没有发小。我口中的那几位发小,仅是我的高中同学。父辈们不认识,也没有从小一起长大,只不过恰巧进了同一所高中,同一个班级,玩得比较好,现在还算有联系的高中同学。后来再想,这跟炫富一种心态,只不过炫的不是财富,是朋友。是的,有朋友对我来说很值得骄傲。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人越缺什么就越爱炫耀什么。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在这件事上是成立的。可能我从骨子里,就是一个怕寂寞的人吧。
我到现在仍对十多年前的一件事心有余悸。事不大,但戳中了我的痛处。那时我上初二,某节英语课上老师提问:谁想用英语介绍他最好的朋友?没有人举手,我也没举。但很不幸,我被点了名。那时我还不懂,老师提问时要尽量避免跟他眼神接触。我哆哆嗦嗦站起来,环顾四周,在六十多张面孔里寻找我最好的朋友。我没有找到,因为我不知道谁是我最好的朋友。最终,我硬着头皮指了某位男生。我能看出他也是硬着头皮站起来的,因为我俩都心知肚明,我们就是顺路放学一起走的关系。
我之所以还对此心有余悸,是因为当我扪心自问,或当我被问及类似的问题时,我仍旧答不上来。前几年倒是不这样,我有很多朋友,其中有很多是我最好的朋友。
首先说说那几位发小吧,也就是我那几位高中同学。为描述方便,我还是继续管他们叫发小了。我的发小一共有三位,其中两位现居老家,另一位在南方。我们的关系于多年前同去乌镇游玩达到峰值。乌镇风景还好,但那是我最高兴的一次出游。我们还由此得出一个睥睨天下的结论:旅游开不开心不取决于风景,而是取决于身边的人。乌镇的最后一夜,我们就着月色,兴冲冲地做了决定:之后的每一年,我们都要去一个地方旅行,明年是成都,后年是大理,再后年是香港,再后年是海南……
但我们再没有一起去过任何地方。
其实在乌镇之后的第二年、第三年,我是提议过的,只不过发小们凑巧都有事,不是这个忙着考研,就是那个没有年假,因此没有响应起来。虽然有失落吧,也绝对能理解,毕竟这些因素不是他们能决定的。你不能让他们放下一切跳出来,陪你仗剑走天涯。大概从第四年开始吧,我终于失去了继续提议的勇气。不是因为不期待和他们一起出游,这可能永远是我这辈子最期待的事情之一。而是因为,咳,说出来挺不好意思的,因为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他们各自的旅游照,和他们生活中出现的新朋友。
噢,原来是这个样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