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悲城舟曲(6)

现场:凤凰记者看见的真实中国 作者:雷宇


这种冷静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无情。但它说明了一个珍贵原则:媒体只是传播信息的平台,灾难不该成为个人表演的背景板。

日本放送批评恳谈会的官方杂志《GALAC》曾经刊登过“日本灾难报道的十大原则”,包括:

第一,追求报道的精确度;第二,灾难留言方式的推广;第三,受灾地的规模和范围要准确传达;第四,时刻记住报道要为受灾者提供保护;第五,不要忘记对受灾者的关怀;第六,电视和广播都要自觉报道受灾地的状况;第七,平安消息交给电信;第八,平日注意学习积累,培养灾难报道的专门记者;第九,报道手册;最后一条,在报道现场牢记是为谁报道。

在这最后一条中特别标注着,灾难新闻报道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再次提醒自己—灾难报道是为了受灾者的报道。

是煽情还是理性,这反映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文明程度。

来到舟曲后,我才知道这里是知名的旅游胜地。但我不理解,它为什么会被称为“藏区江南”,每年吸引那么多的游客来这里:这里有很多山,黄色的,山上只有石头;天空是灰色的,看不到云;城市逼仄,街道布满形状杂乱的房子。尤其灾难后,空气中满是肉体腐败的味道,一种末世的感觉。

当地一名叫薛春晖的男子告诉我们,他幼年时的舟曲,到处都是树和小溪。盛夏来临,全家就在树下支起一张竹床,伴着溪流的水声入眠。很多当地人都向我证实这里曾经环境优美,像一个世外桃源。只是几年的工夫,却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

一个姓郝的男子在街头拦住我们,递给我一份手写的资料,上面写着他总结的舟曲存在的环境问题。这名男子是当地一个中学的老师,在他的记忆中,舟曲的环境从10年前就开始恶化。他告诉我,那些山上原本树木葱郁,可是从50年代开始的伐树,加速了森林的破坏。尤其是最近10年,伐树变本加厉,伐木工人在切断大树后,当地居民会将树根刨出当作柴火。没有了阻挡泥石流的树木,只要下雨,就容易酿成灾祸。

人口的暴增是郝老师总结的第二条原因。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县城涌入大量外来移民,加上学校撤并,很多家长将远在其他村落的家迁往舟曲,陪孩子读书。暴增的人口自然使得原有房子不够住,于是人们将目光锁定在原本不应该建房子的泄洪道上。发生泥石流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本来是两道泄洪沟,可是房子却密密麻麻挤占了所有空间。舟曲本就是建立在一个泥石流冲击面上,泥石流虽然一直伴随着这个小城,但几百年来都与当地居民和平共处,没有发生太大灾难,原因就在于当地人小心翼翼地恪守自然规律。但在膨胀的需求下,人们渐渐迷失,对未来的危险视而不见,在刀尖上行走,直到付出生命的代价。

随着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的小工厂在山上开山炸石,一车石头几百块钱,卖到建筑工地,这也让山上的环境越发糟糕。对资源的过度索取还体现在舟曲四周密布的水电站上。在舟曲穿城而过的白龙江上,仅我的目力所及之处,各型的水电站就达到了十数个。密集的水电站贪婪地截断河流,仿佛毛细血管上的一条条水蛭,旁边则是裸露的山体。与太阳能、风能发电的不稳定性以及核电的安全性相比,水电具有资源丰富、可再生、成本低廉的特点,成为能源发展的首选,但它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早已被论证。

被劈开的山,创面一道道露着,碎石子不时从上面滚落下来,发黄的天映衬着,像个锅盖扣在上面,看不到云,也看不到鸟。

这一幕,似曾相识、屡见不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