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延安,中国的革命圣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爱国青年,这些激情澎湃的年轻人群聚在一起,几乎每天晚上都举行联欢晚会。31岁的阿甲,还是个美院学生。在某一次联欢会上,学过京剧的阿甲用“流水板”的技巧演唱了革命歌曲游击队之歌》,这种将传统文艺与抗战内容混搭的奇特风格,立刻受到了军民的热烈欢迎。
一唱闻名的表演者阿甲,也因此特长被调进了鲁迅艺术学院正在筹备中的“实验剧团”所属的平剧小组(当时还把京剧叫平剧,因北京叫北平)。
当时在延安能唱京剧的人非常少。不过据当事人回忆,当时的江青却是一个传统京剧的爱好者,她常在住所唱京剧给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欣赏,她甚至还与阿甲在延安同台演出过《打渔杀家》剧目,江青演的是桂英儿,而时任延安剧院第一任院长的康生则亲自执鼓槌伴奏。相信他们自己也无法想到在三十年后会有一场“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的风暴。
1938年7月1日,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生日,这一天也被延安确定为戏剧的节日。阿甲所在的“鲁艺”专门排演了一出反映抗日题材的现代京剧《松花江》:演员们穿着渔民、农民的服装表演,故事的结构和唱腔的板式则套用《打渔杀家》。
据现场的人回忆,这次堪称奇特的演出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军民上下都很欢迎这种创新。
受到鼓舞的阿甲和他的同事又连续创作了几部抗日题材的京剧,《夜袭飞机场》、《赵家楼》、《钱守常》、《穷人恨》、《上天堂》等等。京剧与革命的结合受到领导的重视,“鲁艺”甚至还一度接到指示,准备成立一个京剧研究团,最后这个机构在20世纪40年代变成了“延安京剧研究院”。研究院成立时,毛泽东亲自题词“推陈出新”。这时的毛泽东,还没有进行“延安文艺座谈讲话”,红色文艺还没有大张旗鼓。对于延安京剧,1946年毛泽东从重庆谈判回来后,曾经与阿甲专门谈起他在重庆看戏的观感,重庆演出的技术比延安的高一点,但演出的格调远远比不上延安。
阿甲和他的同事对京剧现代戏的探索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1958年,阿甲和郑亦秋合作,导演了京剧《白毛女》,不过这部现代京剧基本上还是利用了戏曲原有的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