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剧成为被革命的目标 (2)

革命样板戏 作者:刘琼雄 师永刚 肖伊绯


修改”是样板戏的一个重要特色,某些样板戏的重新修改甚至导致作品的整体结构发生逆转。这种修改实际上并不仅限于台词,还包括情节、结构,甚至主题。如修改后的李玉和与原来形象已经相去甚远,原来他是一个有毛病的人,胡子拉碴,不修边幅,还爱喝几口酒,为此还常挨母亲的训斥……但在新版本里,李玉和刮了连鬓胡,成了“英俊青年”,不再“爱喝酒”,新版本只保留了临行前李奶奶拿一大碗酒给他饯行的场景。类似的还有高大的杨子荣,真实的杨子荣瘦高,留着八字胡,如果把头发弄乱,确实不用化装就可混入匪帮,因为他太像一个土匪了。但为了艺术,杨子荣也得光荣献身,改头换面,英气逼人。

《红灯记》前后改动达两百余次,在样板戏的修改过程中,还曾发动群众参与。1965年第三期《红旗》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红灯记〉的两处修改》的启事,称根据一些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对红灯记》作了两处修改。其中之一是将原来“李玉和救孤儿东奔西藏”改成了“李玉和为革命东奔西忙”。文章还写道:“广大劳动人民”认为,这一修改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使李玉和行为的目的由“救孤儿”的稍嫌狭隘飞跃至“为革命”的崇高境界,而且使他的形象由“东奔西藏”的近乎狼狈一变而成为“东奔西忙”的高大、英勇。

从一份时间为1967年8月2日的“审查京剧《红灯记》时的指示”,则能具体看出江青和康生、周恩来以及钱浩梁(剧中李玉和扮演者)讨论修改意见的过程,他们的话题涉及剧情的细节,以及某些很有意思的政治考虑,不妨把最后一节原样抄录如下:

康生:《红灯记》有一个问题,从开始到现在我一直没有解决,跳车人死了,李玉和怎么处理的?

江青:观众不会追问这些的。

康生:没有看见出葬,埋在屋子里了吧。(总理和江青同志都笑了,众笑)

总理:有人问我,我就这样回答。还有个问题,过去我给你们这里一个人说过,现在再说一下,那边娃娃哭了,这边铁梅叫一声,“大娘,我给你们送东西”。这样就合理了,也可以敲一下墙,表现李家邻居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江青:有些地方是不合理,铁梅望风应该到屋子外面去。

总理:有个小院才好,东北都是小院子的。

江青:现在在屋子里说话我总感觉外边都听见了,景应该考虑重新设计,那样舞台上的东西就挤满了。困难,细推敲,什么戏都事多了。鸠山的音乐不搞好就先不要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