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学演,样板戏的标准化自然提上日程。例如当年一些主要演员在电台教唱样板戏时,无论反复唱多少遍也不会走样,因为他们已经细到了对每个装饰音的用法,甚至是一个颤音中波动几次都反复推敲过,能够做到对每段音乐的演唱、演奏,乃至每场戏的换景时间都严格到了掐秒计算和控制的地步。像《海港》全剧的演出便控制在1小时54分到58分之间,仅有四分钟的误差,而《智取威虎山》更是将误差控制在两分钟以内,演出时间始终在1小时56分到58分之间,在每场戏之间的换景,最快的时候仅10秒!据说这是舞美人员按事先设计好的规定行动路线反复训练的结果。
而“主旋律乐谱”中所标记出的各种速度和力度符号,如果对照录音,可以惊人地发现它们几乎都被整个的乐队演奏及演唱(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声部如演员或京剧乐器“三大件”)整体准确、细微地表现出来。据说当年《智取威虎山》演出的场次并不算多,也就百场左右,但内部排练却是数年如一日,毫不懈怠,达到了正式演出的十倍以上!
所谓样板戏,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必须按照样板,严格统一复制,小到戏服上补丁的大小、颜色、位置,细到舞台上每丛芦苇有几根、多长都有明确的规定。而样板戏里的道具和革命者或建设者的衣着,同一特点就是必须要突出红色。《红灯记》的李铁梅从出场到第五场完结都是穿着一件红底白花上衣,灰长裤,第七场追完磨刀人回来后则换了一件全红的上衣;《沙家浜》中阿庆嫂在第一场刚出场要接应新四军伤病员时,穿的是全红上衣,最后第七场送走了新四军伤病员后,她知道胡传魁快要结婚,同时又知道新四军很快会打回沙家浜时,她又穿上一件全红上衣;至于《智取威虎山》里的小常宝,原来躲在深山中打扮成男孩的模样,后来杨子荣他们发动群众一起打土匪后,小常宝恢复女性的装束,第九场再次出场至最后一幕到威虎山打败座山雕为止,都穿着全红上衣;而《海港》里的工人们在工作的时候,也全穿着大红上衣;《奇袭白虎团》没有人穿着全红衣服,因为打仗时穿全红军服实在有点不合情理,但他们在正式出发攻打敌人的时候,还是会戴上红袖章,或披着一件外面军绿色、内里全红色的披肩。
学者颜敏曾将七个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京戏在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平面上加以辨析,发现它们的叙述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拯救型、成长型和殉道型。其中拯救型是“样板戏”的基本类型,《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以及《沙家浜》都属于这种类型,它们的故事结构都有一个标准样式——
《智取威虎山》:杨子荣(英雄)接受任务,在穷苦百姓猎户老常和李勇奇(帮助者)的协助下,与对手座山雕(反面角色)展开斗争,最后完成任务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