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左联负责人之一徐懋庸致鲁迅信,批评鲁迅对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的阐释“是不对的”,指责鲁迅“最近半年来的言行,是无意地助长着恶劣的倾向的”,认为鲁迅“不屑与多数人合作”,“不看事而只看人”,“看人又看得不准”,“是最近半年来先生的错误的根由”。鲁迅认为这封信中“全是教训我和攻击别人的话”。8月3日至6日,鲁迅在冯雪峰的帮助下抱病写成长信《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鲁迅在信中表明:“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对于文艺界的统一战线,“我赞成一切文学家,任何派别的文学家在抗日的口号之下统一起来的主张。”“我以为文艺家在抗日问题上的联合是无条件的,只要他不是汉奸,愿意或赞成抗日,则不论叫哥哥妹妹,之乎者也,或鸳鸯蝴蝶都无妨。”鲁迅表示,对两个口号,他“是并没有把它们看成两家的”,他主张“这两个口号的并存”。鲁迅此信发表后,在党的领导下,在茅盾、郭沫若等的支持下,“两个口号”的论争逐渐停了下来,促成了文艺界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其标志是1936年10月1日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各方面的作家21人签名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的发表。
在论争展开之后,胡乔木和周扬、邓洁、钱俊瑞一起讨论过,他和邓、钱都不赞成对鲁迅的那种态度。周扬表示,徐懋庸给鲁迅的信不是他让写的。胡乔木指出,徐懋庸的信反映了周扬的基本态度。他们三个人谁也说服不了周扬。后来,由邓洁出面去见了鲁迅,表明他们同周扬不同的立场。
暂避培明女中
1936年秋季开学,胡乔木化名胡定九,到培明女中当教师。培明女中的校长是盐城老乡,又是胡乔木的同学。那时白色恐怖严重,他利用这个关系在那里隐蔽下来。9、10月间,江苏临委成员丁华和书记邓洁相继被捕。胡乔木立即从原来在法租界一条弄堂里租住的亭子间搬走,住到新闸路南园培明女中二楼阅览室里,只在该校学生中活动,很少出门。他在学生中做了不少工作。
除了教英语、国文课和批改日记作文等外,胡乔木还组织学生出壁报、演话剧、开座谈会,对其中的先进分子进行培养。当时初二年级人称“一伙儿”的三个学生(费瑛、朱雅琴、蔡秀敏)先后入党,在培明女中建立了第一个学生地下党支部。
胡乔木在培明女中管理图书阅览室。开放的时候,他总是在门口坐着,观察学生在看些什么书刊。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胡乔木就分别向一些同学推荐好书。过了一段时间,胡乔木基本掌握了到图书室来阅读和借阅书刊的同学的情况,便组织要求进步的同学成立读书会。通过读书学习,提高这些同学的觉悟和水平,同时团结了一批有活动能力的学生,使他们成为培明女中开展革命活动的骨干。参加读书会的顾锦心、谭营生等后来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秋冬,先后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鲁迅逝世,一是西安事变。这时,胡乔木在江苏临委管宣传。他抓住这两件事,及时发动和组织培明女中师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胡乔木得知噩耗,不禁失声痛哭。他立即动员培明女中师生前往万国殡仪馆吊唁。培明女中暨附小师生列队从新闸路南园缓缓走到万国殡仪馆,在四周围着鲜花和观叶盆草的鲁迅遗体旁默默地绕行一圈。吊唁活动持续了三天,培明女中许多同学接连参加了三次。出殡那天,培明女中的师生队伍汇集到万人送葬的洪流中。培明女中送葬队伍前导大旗上“鲁迅先生葬仪”六个大字系胡乔木手书。大家唱着“哀悼鲁迅先生”的挽歌和《打回老家去》《五月的鲜花》等歌曲,喊着抗日救亡的口号,直送到万国公墓墓地。下葬时,将缀着沈钧儒手写“民族魂”三个黑丝绒大字的白缎覆盖在鲁迅的灵柩上。暮色中,哭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