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问题是,北京的麦当劳是地道的美式文化吗?在美国,麦当劳意味着低廉的价格和快速的服务。美国人时常为汉堡的营养价值和脂肪含量担忧,但麦当劳仍然流行,因为它为既省钱,也省时间。很少有美国人(至少在我的访谈中没有遇到)会认为麦当劳餐厅是高雅的、可以用作对外展示的休闲场所。麦当劳化和很多其他工业化与现代化产品一样,对多数美国人而言只是现代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北京的状况则相反,汉堡被视为高级的餐点,麦当劳餐厅也成为人们确立社会地位的空间。仔细观察人们在北京麦当劳里的社会互动,可以发现,同样的餐厅在中、美不同的社会里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这种差异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使所谓的“美式”文化发生了转化,麦当劳的象征体系变得面目全非。它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本土化的、中国视角下的美国文化,以下将分五部分展开讨论。
第一,北京的麦当劳有意让自己成为一个中国企业。例如,公司让中方合作伙伴占有50%的股份;公司也强调,北京麦当劳所用的食材,包括土豆和牛肉,有95%都是本地产品。在1400名员工中(1994),只有3人持有海外护照,而这3人也是华裔。本土化显然是麦当劳在北京经营的明确追求。1993年,麦当劳的一个发言人说:“麦当劳想在北京长时间待下去,我们的策略是本土化和扩张。”在1994年的一次访谈中,北京麦当劳总经理赖林胜告诉我:“我们公司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与高质量的快餐。在北京,麦当劳必须是本土的,而不是美式的和异国的。我们必须成为中国的麦当劳。”他同样强调,公司目标是让麦当劳成为北京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虽然,从菜单、服务到管理都源自美国,但北京的麦当劳努力吸收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为了把自己打造成为本土的企业,所有的北京麦当劳都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的事务中去,并与社区内外的学校建立特殊的联系。比如,每年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麦当劳都会向附近学校的一年级新生赠送帽子和文具等礼物,并为前一年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在1994年的教师节,公司的员工访问了当地的学校并向老师赠送礼物。麦当劳还会选派员工,在高峰时期协助警察指挥交通,并清扫餐厅前的街道。更有趣的是,在天安门旁的麦当劳总店每天早上都坚持升国旗。1994年9月26日,为了庆祝当年的国庆节,麦当劳还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升旗仪式。他们邀请了天安门国旗班的士兵来参加仪式,把这一事件转变成为重要的新闻。
麦当劳第二个本土化的策略是借助恒温的环境和轻音乐,把餐厅变成了一个“休闲”的地方,这一功能与在美国的麦当劳大不相同。在高峰时段以外的时间里,人们时常踱进麦当劳,只是为了吃一杯奶昔或一袋薯条,这往往要花上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有时候时间甚至更长,人们在这里聊天、读报纸或谈生意。我曾经观察到两个人在麦当劳讨论手提包的销售,足足坐了两小时。正如我在前面说到的,年轻情侣和青少年们非常喜欢麦当劳,因为他们认为这里的环境很浪漫。女性(不分年龄段、也无论是单身或结伴)往往在麦当劳待的时间最长;而男性通常在用餐结束后就走。受访者们认为,这种性别上的差异,大概是由麦当劳不供应酒类决定的。
我的研究发现,北京麦当劳消费者的用餐时间,确实比美国消费者更长。1994年秋天,他们平均的用餐时间是25分钟(高峰期)和51分钟(非高峰期)。在北京,美式“快”餐明显慢了下来。一个有趣的佐证,是在我调查的97个大学生中,有32%的人认为麦当劳是休闲的象征,并强调他们去那里的目的是为了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