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后的水师》 庚子赔款逼出的“小人物”2(3)

最后的水师 作者:王佩云


王雪岑是张之洞的高级幕僚,四川广安人,算是李准的小同乡,人称“王胡子”。这“胡子”是按四川习俗,对社会贤达的尊称,并非像关公那样,脸上真有一部美髯。张之洞懂得这笔筹款的重要,也深知广东官场多猫腻,李准要筹齐这笔款项,安全交到洋人手中,必有不少沟沟坎坎,这才叫王雪岑前来助其一臂之力。王雪岑心里也清楚,张总督如此关心这件事,有公义也有私情。他与李准父子交谊甚笃,不忍心看着李准刚崭露头角便栽进泥坑里,而保住了李准也等于保住了湖北在广东的一个赈捐救灾基地。

办慈善,搞赈捐,历来都是一件很烦难的事情。赶上清朝末年不太平,洋鬼子动辄开启战端,各地天灾人祸也层出不穷,需要得到社会救济者比比皆是。官场还跟着添乱,将买官称为“捐官”,名曰“捐纳”,鱼龙混杂,鱼目混珠,也坏了赈捐的名声,让慈善跟着蒙羞。李准父亲前年接到张之洞的信札,委托其儿子办赈捐,曾一个劲儿摇头叹气,连喊“脑壳疼”。李准一头扎进去,深入考察各项捐例,研究其中大小花样。他一语道破症结所在:“将行善积德的‘赈捐’与掏钱买官的‘捐纳’混淆一起,慈善便成了腐败的温床,让心怀不轨者有机可乘,令乐善好施者心寒齿冷。”

李准曾因父亲为其花银子捐过官,了解其中的猫腻,十分厌恶这种恶俗。他针对潮汕商家及侨眷十分看重家族和铺户行善积德的名声,坚决将花钱买官的“捐纳”从自己的业务范围剔除出去,并按赈捐银钱数量分出一、二、三等“尚义之民”,分别请总督、知府和知县送匾旌奖。有捐输额度超出寻常数目者,即申请朝廷敕令建造牌坊,给予“流芳百世”的荣耀。他将这些规定刻印数千本,选择从汕头起步,一边分发材料一边劝募。汕头乃久负盛名的慈善之乡,李准老爸在此当过几年县令,老百姓口碑不错,也给了李准一些印象分。众人仔细审视他刻印的募捐册子,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实际操作也很阳光,善男信女群起响应,还带动附近揭阳、河源、惠阳等地踊跃认捐,成就了李准的出手不凡。

如此一来,他的社会知名度跟着一路飙升,各地督抚纷纷慕名而至。先是四川总督鹿文端请其兼办家乡赈捐,直隶总督王文勤请其兼办顺直赈捐,安徽巡抚王灼南请其兼办安徽赈捐。随后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福少农,还有江苏徐、淮海水倒灌成灾,黄河工赈出了纰漏,也都找上门来,可谓应接不暇。难得的是,李准依然保持清醒头脑,所有募来的银钱,一律择其轻重缓急,分头接济各地发生的天灾人祸,让每笔款子都用在刀刃上,见到实际救灾效果。那些封疆大吏也因此皆大欢喜,对其愈发倚重。李准兴之所至,连带将李鸿章请英、法、俄调停胶州湾事件的50万备用金筹垫齐,露了一把纾缓国家困顿的本领。其父李征庸曾满意地说:“看来,你一生事业也许就在办慈善上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