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仇怨与悲悯(1)

赤贫的精神 作者:孔见


农夫的尴尬

冬天,农夫发现一条冻僵的蛇,他非常可怜它,就把蛇放在自己怀里。蛇被温暖,苏醒过来以后恢复了它的本性,便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到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前说:“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

这是希腊人伊索著名的寓言《农夫与蛇》,一个百听不厌的恩将仇报的故事。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来理解,农夫显然把自己的怜悯看成了恶的一种,怜悯恶人是一种不能饶恕的罪行。然而,在蛇没有开口咬死农夫以前,农夫是无法知道这条可怜的东西是一只毒虫的。必须先咬一口而后才知有毒,但后知有毒则一切都来不及了,这是善良的农夫之所以死的原因。农夫死得冤枉。为了避免被咬和死得冤枉,最好的办法就是农夫一开始就高高抡起锄头,像锄掉一株杂草一样把蛇除掉,剁它为肉酱,20世纪斯大林和格瓦拉就是这么干的,他们为了预防而大开杀戒。但是,这样毒还是在,不过不是在蛇身上,而是在人身上。毒从何而来?毒从被咬、被剁而来。一个屡屡受到伤害的生物,身上一定积蓄着浓浓的毒液。在伊索的其他寓言中,农夫对于各种害虫已经是先下手为强了。那些聪明过人的人,都可以视为被毒蛇咬过后死而复活的农夫。他们与毒蛇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他们比毒蛇更善于美化自己丑化对家。为了保证自家的性命安全,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地伤害别的生命,是会结下深深的仇怨的,当仇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就难以保证。斯大林寿终正寝,算是幸运。

然而,怜悯被当作一种不该饶恕的罪过,这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因为怜悯几乎可以说是人类最宝贵的良知了。孟子非常珍惜这种情感,把它视为人性本善的证明。他想象将一个孩子放在井口时的情形,凡是看见的人没有不动恻隐之心的。他把这种恻隐当成人格的基础,是人的初心,他相信没有一个以仇雠和伤害为本性的人。按照这种理解,一个没有怜悯和同情心的人,是对人性的极大背叛。那么这种背叛从何开始,恶人因何而有?

倘若人性皆善,恶人只能从善人中变质而来。一般认为,待一个善性的人以善良的态度,通常会使善与善相得益彰,不会导致伤害和仇恨的产生。但一个十分善良而且十分在意自己善良的人,一旦受到伤害,情况就有所不同。那些本性善良的人受到伤害时,会有羞怒纠集起来,郁积在心灵暗处,酿成毒液,会埋下深仇大恨的种子,燃烧起愤怒的熊熊烈焰。他们必然要成为新的伤害者,把他们心头的毒血喷射出来,制造新的仇怨。到了这个时候,好人就难做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成为一种社会公正,也成为人挽回自尊的必然要求。在恶与恶的合理对抗中,怜悯反成了真正的恶,作为人性证明和良心基础的恻隐之心,成为被谴责的罪行。想起来真是令人悲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