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仇怨与悲悯(2)

赤贫的精神 作者:孔见


等价交易

为了避免成为那个冤屈的农夫,也为了避免成为那条蛇,人们倾向于一种对等的关系:以怜悯对待怜悯,以善良对待善良,以仇恨对待仇恨,以疾恶对待疾恶,公平交易,谁都不欠谁的,谁也甭想占谁的便宜。这种看起来相当聪明的方法,却不是那么容易实施。因为,这意味着谁都不愿意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情感给予出去,谁都不首先摊牌,得等待对方有所表示才有所表示,看对方如何待我,然后我才如何待他。如果对方赐我以滴水,我就报之以涌泉;倘若对方伤我以明枪暗箭,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总之,我保留自己权利的主动。对于好人,我即好人,甚至比他更好;对于恶人,我即恶人,甚至比他更坏。这是许多人自鸣得意的为人之道。

依据这种原则,一个人在街头看到一个可怜的老乞丐时,必须在施舍前调查清楚此人是不是一个骗子,是不是一个行为不良的人,是不是一个可以以同等的意思回报于你的人,才决定自己该不该施舍;一个眼看着孩子掉进冰河的人,必须先要弄清楚这个孩子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流氓、杀人犯,还是一个能够舍己救人的人,才决定自己要不要跳入水中。但是,这样可能吗?有这个必要吗?倘若人人都要等到天下人都变好,自己才成为好人,天下就没有好人存在。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人如果不放弃自己后发制人的主动,就可能沦为千夫所指的罪人。当农夫看到那条冻僵的蛇时,只觉得它可怜,但不知它是否有毒,因为他从来没有被蛇咬死过。他必须在这种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不然就把自己置于临危不济、见死不救的不义境地,从而成为应该受到恶报的对象。

的确,冷漠和僵持都不是办法,得有人主动表态才行。总要有一方首先示善,对方才可以报之以善,总要有一方示恶,对方才可以报之以凶恶。首先表态的人是被动的,但他的表态至关重要。

有一种聪明人,他们深谙人情世故、世道沧桑,懂得人情上的投资具有很高的回报率,只要看准对象,施之以滴水,就可得到不尽的涌泉。因此,他们往往主动表示出善的意思,在必要的时候略施小恩小惠。他们把自己的行动作为一笔贷款或投资支付出去,时刻期待着偿还和回报。这种期待回报的善行是可怕的。他们在给予的背后,拴着一根扯不断的线,随时等着把它收回来,而且是要加倍地收回来。他们主动给予的东西就像诱饵一般,他们其实在做着钓鱼的勾当。如果别人成倍地回报他,相当于成交一笔生意;如果接受恩惠的人没有机会回报或有机会却没有回报,那你也别想安生。这时候,善行就转化成为深刻的仇怨,并有充满义愤的舆论追杀过去,让你无地自容。恩有多重怨就有多深。这种期待回报的善行把给予者和被给予者拴到一起,构成了沉重的心灵负担,他们失去了比一切可给予的事物更可贵的东西:自由与安宁。一种随时期待别人感激报答自己的心态也会把人累坏。

要避免把善行变成恶因,就不能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交易原则行事。也就是说,最先表态的人的行为只能是无所期待的、自足的行为,他所能够依据的是自己的本性。他的表态必须是无条件的、一厢情愿的、不计回报的、愿意上当受骗的,他必须义无反顾地支付出去。对冻僵者抱之以温暖,对乞讨者施之以散金,对溺水者救之以性命,不管接受温暖、施舍和救济的人是善是恶、有没有回报能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