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清照 结缡东京 (1)

李清照 作者:荣斌


在诗坛名声大振的李清照,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一位和李清照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的青年,被李清照的才华深深吸引住了。他就是太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是时任礼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挺之,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进士,最初曾任登州教授、德州通判等职。神宗朝时,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积极响应者。在德州任通判时,他就积极奉行王安石新法,当时受到了同在德州任职的“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的抵制。赵挺之为此得罪了变法反对派苏轼等人。后来,苏轼把对王安石变法的不满发泄到执行者赵挺之身上,攻击赵“聚敛小人,学行无取”。赵挺之也不甘心被人攻讦,一有机会便予反击。例如元祐二年(1087),赵便抓住学士院策试廖正一馆职时出了王莽篡汉的题目,上奏皇帝,告苏轼的状,并说:“使氏得志,将无所不为矣。”结果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被罢去了京官,贬到杭州任知州去了。两年后,苏轼等人又反戈一击,借太皇太后之手,报复了变法派人物章惇、吕惠卿、沈括、赵挺之等人。赵挺之被外放徐州、楚州,四年后才回京出任了国子监司业。由王安石变法所引发的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的斗争,持续达半个多世纪,直到南宋高宗朝时才告了结。而赵挺之,当时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恰恰是一名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人物。直到哲宗绍圣年间,赵挺之才算在京中稳住了脚跟,先后出任太常寺少卿权礼部侍郎、中书舍人兼侍讲、给事中等职。宋徽宗登基后,赵挺之任礼部侍郎,从此他的运气很快好了起来,官职连连升迁,此为后话。

十分热衷于政治斗争的赵挺之,其“人缘”却实在不佳。例如,北宋著名诗人陈师道的夫人郭氏与赵挺之夫人为同胞姐妹,也就是说,赵、陈两人系连襟。陈师道晚年十分穷困,他住在郊外,冬天连件棉衣都没有,他的夫人便去赵家借了一件来让他穿。陈师道问这棉衣是从哪里借的,夫人如实相告。陈师道坚决不肯穿,让夫人送了回去。结果,这位大诗人因受冻得病,仅48岁便死去了。陈师道虽然在思想上与苏轼、黄庭坚属同一体系,但赵家毕竟是他很近的一门亲戚,他对赵挺之反感到这种程度,恐怕已不仅仅是政治派别不同的缘故了。

赵明诚是赵挺之的小儿子,他有两个哥哥,大哥名存诚,二哥名思诚。由于赵挺之一直忙于官场奔波,赵明诚兄弟三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多半来自母亲郭氏。郭氏是东平(今属山东)人,父亲郭概曾出任过许多路的提点刑狱(一路中主管司法的长官)。她知书达礼,能说会道,对赵明诚兄弟要求十分严格。因此,赵家兄弟虽出身高门,却不像一班纨袴子弟一样沾染诸多不良习气,他们个个用心学业,有上进心。特别是小儿子赵明诚,不仅念书认真,而且为人性情宽厚,少年老成。与赵挺之怨隙极深的陈师道便十分喜欢他的这个小外甥,他在一封给黄庭坚的信中曾写道:“正夫有幼子明诚,颇好文义。每遇苏黄文诗,虽半简数字必录藏,以此失好于父。”(《与鲁直书》)为什么如此好学的赵明诚却会“失好于父”呢?也许是因为赵明诚太厚道了,赵挺之不喜欢他身上那股“书呆子”气吧。

赵明诚从小就爱好收藏金石刻。所谓金石刻,就是古代青铜器和石碑上所刻文字的拓片。赵明诚的这一爱好,与赵挺之极喜爱收藏有关。赵家不仅收藏了一大批金石刻,而且还有许多古器、字画等。早在德州时,赵挺之就经常约了黄庭坚等人到他家欣赏他的收藏。当时小明诚才5岁,耳濡目染之中,亦渐渐培养起了兴趣。后来,他不但逐渐学会了欣赏,而且逐渐对金石学研究入了门,并从而确定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赵明诚也爱读诗词,他尤其喜欢读苏轼的作品,有时候自己也试着写上几首,但自己总不满意,因而也从不示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