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告别的时刻(2)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作者:简媜


一个哀痛母亲的经验与话语,“解救”了很多人。

为什么小女孩脸上竟没有一丝恐惧,只有无辜与解脱?作者从医学角度提出解释:“这类面对重创剧痛却只感到安详疲惫的经验,有一个原型,就是注射鸦片类或其他麻醉性止痛剂的结果。……人类本身就会制造吗啡类物质,并且会在最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这是有事实根据的。而‘最需要的时刻’正是启动这个开关的关键。”

脑啡,我们体内会自行制造的“鸦片”,这种被比拟为睡眠与梦幻之神莫斐斯化身的物质,在关键时刻,改变人的感觉功能,提高对疼痛的忍受度,最重要,影响情绪反应。

《揭开生死谜》作者芭芭拉??罗默尔(Barbara R. Rommer),致力于研究濒死经验,借着转述死而复生者的经验来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在她的研究中,经历濒死经验者描述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包括:难以描绘、听到自己死讯、嘈杂声音、黑暗的隧道、祥和及宁静的愉悦感觉、脱离肉体的经验和遇见其他人、看到亮光、回顾以前的人生、不可逾越的界限。

引人注意的是隧道与愉悦感觉。想象那必然是:潋滟如水的幽光,渐次明亮,洋溢其无边的温暖与纯洁,无有恐惧,毫不惊怖,优美的山野次第延展,自由自在,被不可思议的爱包围,忽有人声人影,错身时,笑语:“你回来了!”被接纳的归属感油然而生,如同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生(Emily Dickison)的遗言:“被召回。”想必如此。

“我在研究时看到统计数字上出现最重大的人生转变,”作者说,“是对死亡的恐惧感降低。为什么经历过恐怖濒死经验的人会有这么高的比例不再那么恐惧死亡,这有几个原因可以说明。最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死亡时已经证实,灵魂在他们的肉体死亡之后还会继续存在。”很多濒死经验者从此不再参加丧礼,他们说,不是不尊重死者,而是因为已经知道死亡的人仍然存在于另一边的世界。“濒死经验十分奥妙,当事人会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以及喜悦。”作者说。

那么,从脑啡分泌到濒死经验者所言,祥和的死亡、愉悦的感觉、爱的围绕,是可能的。“死亡”这两个字,相对于生命,已牢不可破地被绣满骷髅的黑幔紧紧裹住,透出强大的腐败、邪秽气息,以致引发极度的惊怖。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为“死亡”灌注一点新气息:这只是一趟“归返”,时间到了,踏上旅途。死亡,当然仍是诀别的意思,但另外岔出一条新枝,死亡,是爱与被爱的人无条件、无止境地心灵拥抱的时刻,共同成就了永恒的爱,这是灵魂的能源,自此以后,旅途中的那个人虽然少了家人陪伴,但必然前往无条件的爱所标示的国度,仍在世间的人虽然少了逝者陪伴,亦必然被富足的爱所充满。是两个世界,或者,是一个世界只是被“死亡”扩大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