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小学大全〉记》开篇说:
文章娓娓道来,像是古人的书话。明代文人的文气里,就有这个东西。而读下去后,就会觉得不对劲了,看似赏玩之作,实则讲大的悲剧的生成,消失的恰是雅士的趣味。古而有今,以今人感受入古风之中,不是返古寻宝,而是拷问我们文明里的灵魂,是否有鬼气和毒气。这样的时候,能够看出他书写时的快意。士大夫文体就暗藏了颠覆之语。那些貌似古人口吻的存在,便一个个被现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感代替了。
不错,古书与古趣,剔出了毒素,便有了奇音,也就是古为今用之意。这个散淡古朴之美,对后来的小品文作家颇多影响。黄裳、唐弢、文载道、舒芜都受此风所诱,即便是白话八股文四溢的时候,也没有去其古意,坚守旧文人的品格。在文体上,鲁迅的丰富性是周作人、林语堂诸人均不及的。
如果说这种古风是一种美的话,那么与明清的文人是不一样的,和民国的学人也是有别的。同样是运用古文,鲁迅把它已经过滤过了,那里被外文的语境里洗刷过,也受到了民间话语的沐浴吧。于是那些文字获得了一种新意,如此明亮,如此丰饶,又如此不饰雕饰。古朴是一种境界,新文学的作家解此意者,真的寥寥无几。
年轻时候第一次读《故乡》、《补天》、《社戏》,被那缥缈而神异的画面所打动,觉得其凄楚的背后,还有迷人的幽秘之所,内心便有了好奇感。在鲁迅作品里,总能够看到一些民俗的神异和神话般的神异。这些都让人有肃然起敬之感。这样的作品数量不多,却让人流连忘返。《补天》开篇颇为宏伟:
女娲忽然醒来了。
伊似乎是从梦中惊醒的,然而已经记不清做了什么梦;只是很懊恼,觉得有什么不足,又觉得有什么太多了。煽动的和风,暖暾的将伊的气力吹得弥漫在宇宙里。
伊揉一揉自己的眼睛。
这是油画般的高远古奥的画面。没有绘画感的人断不能有这样神奇的笔法。鲁迅内心有着古典的美学的因子,偶一表达,便有奇气袭来,飘荡中有罕见的神韵在。我们在阅读塞尚、凡·高的作品时,曾有类似的感受,他们的色彩的奇异诞生了缈如云烟的精神幻象。而在鲁迅,是靠汉字完成了这一幻象的构造的。
在《社戏》里,对水乡的夜色的描摹,完全像一幅童话,那么静谧而幽远,仿佛从梦里飘来的神曲,在月光下荡起涟漪。作者很少如此精心地沉浸在一种民间的图景里,我们看到了他内心久久被压抑了的美的感受: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