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怪习惯是不是伪装,我们无法断定。不过,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太过分,大家难免怀疑他有矫揉造作的意味。我们若相信邵伯温的记载,则仁宗皇帝也曾感到怀疑。有一天,皇帝宴请大臣,客人得从水塘里自己钓鱼来吃。开饭前,一粒粒鱼饵被用金盘子摆在饭桌上。王安石对钓鱼不感兴趣,就从桌上拿鱼饵来吃,把整盘都吃光了。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王安石是伪君子,人也许会误吞一粒鱼饵,但是没有人会心不在焉吞下一整盘。”根据这段记载,仁宗不喜欢王安石,也因着这个原因。在王安石的私人日记中,他对仁宗也特别挑剔。
看看王安石后来的发展,倒不幸被苏洵言中了。不知为什么,世界各国的怪人、狂想家、精神分裂者都相信邋遢是天才的标志,拒绝绅士的衣着便是不朽的最佳保证。有人还有一种怪想法,以为污秽表示不重视物质环境,因此就代表更高的境界,如此推论下去,天堂岂不充满又脏又臭的天使。
《辨奸论》写成后,苏东坡兄弟俩都觉得父亲的指责太过分了,只有张方平热烈赞成,不过苏东坡时代的人马上就发现这预言太对了。这篇文章流传至今,显示出苏洵不凡的先见之明 。
王安石一到三司任职,就想试探一下自己的政治基础。当时仁宗在位,王安石上书论政,长达万言。在这篇文章中,他明确表示自己的财政改革原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他说宋朝以来,政治财源不足,皆因缺乏良好的财政和经济政策所致。而之所以无人想出此一政策,只因没有伟大而有力者来面对这个问题。他说,当时掌权的人都不足以当大任,也没有别的才子有资格担当。他明确指出,若要激烈改革,必须把政策和古圣君的作为扯上关系,人民才不会觉得背离先王之道。不过他又说,遵循过去的传统并不是抄袭古代帝王的措施,而是遵循他们的用意,也就是一切为人民着想,政策相差多少都无所谓。大体说来,这是一篇文笔绝佳、结构完美的政治改革论文,涵盖了朝政的每一面,财政、官制,甚至教育都包括在内。
如果王安石想试探自己的政治基础,他会发现自己可谓毫无基础可言。仁宗读完这篇文章就撇在一边。下一任皇帝英宗只在位四年,王安石曾奉召一次,但是他又辞官不就。史学家往往解释说,仁宗无子,他曾反对立英宗为太子,所以英宗的召见让他心生不安。
这时候,英宗的太子住在京师,后来继位为神宗,王安石就在他手下得到了权位。神宗还是太子时,韩维为太子司文书事,非常崇拜王安石。韩维常对朝政发表观点,太子若欣赏,他就说:“这不是我自己的意见,是王安石的主张。”因此,太子很看重王安石,希望有一天能重用他。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去世,年方二十的神宗登上皇位,立刻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九月就擢升他为翰林。王安石经常和好友联络,深信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一反前例,马上接受了这个官职,但却拖了七个月才进京。
“王安石在前朝始终拒绝官职,不愿入京,”神宗说,“有人以为他鲁莽,现在他又告病不来,他是真的生病,还是等更好的官位呢?”
这时候,两位重臣曾公亮和韩琦彼此互相猜忌。后者曾在三位皇帝手下担任宰相和枢密的官职,权势太大。曾公亮想动摇韩琦的地位,想拉王安石做自己得力的盟友。他告诉皇帝,王安石有王佐之才,陛下应该相信他。相反的,另一位高官吴珪曾和王安石密切交往,却警告皇帝说,王安石一旦得势,必定使整个国家陷入混乱。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终于确定了皇帝的态度。他来到京师,破例获准“越次”入对,不必遵循朝廷礼仪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