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安的理智与情感哲学(5)

李安哲学 作者:亚当·巴克曼 罗伯特·阿普


当然,玛丽安对情感的评价缺乏伯克所作的区分中的某些细微差别。但是,由于她坚持情感自发的重要性,且坚持认为在人的感觉和行为之间不必有距离,所以她表露了为英国浪漫主义所采纳的崇高的某些特性。玛丽安甚至到了委身于情感的程度,而完全不在乎被自己势不可挡的情感所粉碎—或者她是这样想的。也就是说,直到她将某种更精微的理智整合进自己的生活之前,情况就是如此。毫无疑问的是,她对威洛比的爱情是如此真挚,以致她想当然地认为,它一定是完全会有所回报的。威洛比没有选择她,而选择了最粗鄙的理智形式—金钱世界—这种做法是使她质疑自己一向对真实情感抱有向往的严酷因素之一。目睹艾莉诺面对类似的残酷命运的方式后,她逐渐懂得,相比于在狂野的、纯粹的、浪漫的爱情或死亡之间作出选择,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只有凭借理智—正如她对艾莉诺态度的描述,它不一定是“接受和放弃”—才能够使情感的剧痛得到某种程度的持续。我们毫不怀疑,玛丽安最终是因爱而嫁,但现在已没有了炽热爱情的公开展示。玛丽安接受了理智,因为她目睹了它在姐姐身上的那种稳定力量。玉娇龙也发现,这样的坚定是有吸引力的,但她不愿通过向儒家思想准则屈膝投降来放弃内在的个性。在听过秀莲让她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劝告之后,她将自己交付给了情感,让自然成为自己内在的生命力量。

玉娇龙早已看到她无羁的情感所带来的破坏性,但她的选择并不是转向理智。取而代之的是,她让自己与自身之外的力量结为联盟。这似乎是李安渴望表达的真正自由,其间,一切情感生活都不再被隐藏,不再被压抑。崇高在此以自我顺从(它并非纯粹的顺从)的形式而得到表达。最终,玉娇龙成了道教这一在中国文化中有竞争力的生活方式和哲学的弟子。虽然在一个儒家思想的框架中,她的生活态度和电影的最终结局不能得到宽恕(尤其是因为她从根本上背离了孝道的所有形式),但在道教中,她的动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值得赞赏的。然而,出于当前讨论的目的,指出某些最相关的要点,尤其是与玛丽安的英国浪漫主义的比较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顺“道”而行的做法中存在一个伦理方面。实际上,道家弟子认为,儒教伦理结构窒息了真正的道德行为。艾斯克·默尔加德(Eske M llgaard)描述了这种态度:“与他人的真正的伦理冲突只能通过荒诞结构的释放才可发生,这样我们才能重新居于‘生活之中’。”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实践道家方式就是要持续地处于一个变化的王国之中,而非按照儒家所接受的存在结构来生活。进一步而言,“道”会“超越时空中的存在和形式”。超越由普通而稳定的生活所构成的世界,呼吸整个宇宙的生命气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