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怎样读书
有人曾总结过,读书大概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第一个层次,或者说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就是见书就读,什么书都读。学生时代往往如此,这样也有利于扩大视野、博古通今。比如四大名著,当代文学杂志,或西方大师级作家的作品,像莎士比亚、歌德、福克纳、海明威、博尔赫斯等,从类别上所有人文类图书———历史、哲学、人类学、心理学书籍等都可以阅读。读书的第二个层次,就是读一部分你特别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到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你越来越喜欢一小部分作家,甚至是一些作家的小部分作品,这时你就可以缩小战线了。你明白了,你的兴趣和兴奋点在哪些作家身上,也许他们只有十几个人,但是,你应该读他们的全集和文集,甚至还该读有关他们的传记、研究资料和他所处时代的其他背景资料。这样,你会把这些作家吃透,你会明白,他们在他们的时代里到底是如何思考、写作和生活的,你也就明白了,从人到文,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作家和作品,为什么会缩小到这一小部分人。然后是读书的第三个层次,这是最高境界了。那就是,只读一本或几本你最最喜欢的书,或者反复阅读你喜欢的一两个作家,然后精心研究他的作品。这个境界是很难达到的。部分人在读书的第一重境界之后,就不再怎么深入了;第二重境界,很多人也达到了,他们在阅读小范围的真正感兴趣的作家之后,也许会变成和那些杰出的作者一样的人;而第三种境界,很少有人达到。因为这种境界需要你去确定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这多少变得有些困难了,因为你很难确定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它到底在哪里?人类文化是一个金字塔,人类的精神现象是有高度的,一旦你攀缘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这之下的很多东西,就不用理会了。比如,很多书,只需要读它开头的几句话,再随便翻一翻它,就知道,这本书处在什么样的精神和创新层次,因而,读书应该加倍地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时间淘洗后,剩下的少数的东西。这样读下来,书香气质也就不期而至了。
6. 读书笔记
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先生开始并不以为然。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很珍视自己的读书笔记,“文革”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及各种宋人笔记、诗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作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巨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1979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一版再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此言不差。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钱的记忆力着实惊人,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可能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即便如此,钱钟书仍然要作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钱钟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钱先生尚且如此,对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