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摆脱刺客(1)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作者:【日】冈田武彦


刘瑾获悉王阳明在前往龙场之前,会先到杭州养病的消息后,就派出刺客,准备刺杀王阳明,但是王阳明使用奇计,最终虎口脱险。《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用小说化的语言记录了整个经过。

夏日午后,王阳明在胜果寺的廊下乘凉,身边的仆人也都外出了。这时,两名头戴小帽,身着窄衫,貌似捕快的大汉突然闯入。他们腰悬刀刃,口吐北音,问王阳明:“官人是王主事否?”

王阳明回答:“然。”

两名大汉说:“某有言相告。”

二人左右挟持王阳明而去。

王阳明问道:“何往?”二人回答说:“但前行便知。”

王阳明以自己有病在身,不能迈步为由,拒绝前往。二人却道:“前去亦不远,我等左右相扶可矣。”

王阳明没有办法,只好任由他们挟持而去。大约走了三里多路,有两名男子从后面追来。王阳明觉得二人面熟。追上来的两名男子问王阳明:“官人识我否?我乃胜果寺邻人沈玉、殷计也。素闻官人乃当世贤者,平时不敢请见,适闻有官校挟去。恐不利于官人,特此追至,看官人下落耳。”

两名大汉闻之,脸色骤变,对沈、殷二人说:“此朝廷罪人,汝等何得亲近?”

沈、殷二人不肯屈从,对他们说:“朝廷已谪其官矣,又何以加罪乎?”

那两名大汉不听这一套,继续挟持着王阳明前行。沈、殷二人也不肯罢休,紧紧跟在后面。至暮色时分,他们来到河边的一处空房子内。

两名大汉言明自己是大内密探,在沈、殷二人耳边低语说:“吾等实奉主人刘公之命,来杀王公。汝等没相干人,可速去,不必相随也。”

而沈玉却说:“王公今之大贤,令其死于刃下,不亦惨乎。且遗尸江口,必累地方,此事决不可行。”

两名大汉听罢,沉思道:“汝言亦是。”

于是,从腰间解下一条一丈多的青索,投给王阳明:“听尔自缢,何如?”

但是,沈玉又说:“绳上死与刀下死同一惨也。”

两名大汉听罢大怒,拔刀厉声问道:“此事不完,我无以复命,亦必死于主人之手。”

殷计对他们说:“足下不必发怒,令王公夜半自投江中而死,既令全尸,又不累及地方,足下亦可以了事归报,岂不妙哉?”

两名大汉低头私语,少顷把刀收回鞘中,然后对沈、殷二人说:“如此庶几可耳。”

沈玉接着提议:“王公命尽此夜,吾等且沽酒共饮,使其醉而忘。”

两名大汉答应了,把王阳明锁在屋里。王阳明招呼沈、殷二人说:“我今夕固必死,当烦一报家人收吾尸也。”

沈玉提醒说:“欲报尊府,必得官人手笔,方可准信。”

王阳明说:“吾袖中偶有素纸,奈无笔何。”

沈玉起身回应说:“吾当于酒家借之。”

沈玉和一名大汉前往镇中买酒,殷计和另一名大汉在门外看守。过了一会儿,沈玉买酒归来。两名大汉打开房门,放二人进去。二人拿着瓢箪进去之后,沈玉把瓢箪斟满,递到王阳明面前,不禁哽咽起来。王阳明安慰他说:“我得罪朝廷,死自吾分,吾不自悲,汝何必为我悲乎!”

然后将酒一饮而尽。殷计又将酒斟满,王阳明把酒送到嘴边抿了抿,然后还给殷计说:“吾不能饮矣,既有高情,幸转进于远客,吾尚欲作家信也。”

沈玉将笔递给王阳明,王阳明从袖中取出纸来,挥笔赋诗一首:

学道无成岁月虚,天乎至此欲何如。

生曾许国惭无补,死不忘亲恨有余。

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

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王阳明觉得自己当时的遭遇和春秋末期的伍子胥极其相似,于是在诗的最后一句提及了“子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