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胥是伍员的字。春秋时期,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击败越国,帮助吴国成为春秋霸主。当时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求和,并且大肆贿赂吴王,乞求留住自己一条性命。伍子胥为绝后患,强烈建议吴王杀掉勾践,但却没有被吴王采纳。伍子胥愤懑难平,把剑交到门客手中,对他说:“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然后,慷慨赴死。
吴王夫差听闻后,大怒,下令把伍子胥的遗骸装入皮囊内,投入长江。后来确实如伍子胥所预言的那样,九年之后,吴国被越国所灭。这次轮到吴王向越王乞求留一命了,但越王没手下留情,干净痛快地把吴王杀了。
书归正传,上文中王阳明作的那首诗可以算是陈述忠臣孝子至情的千古名篇。
写完第一首后,王阳明诗兴未尽,于是又写了一首:
敢将世道一身担,显被生刑万死甘。
满腹文章宁有用,百年臣子独无惭。
涓流裨海今真见,片雪填沟旧齿谈。
昔代衣冠谁上品,状元门第好奇男。
之后,王阳明又写了一篇很长的绝命辞,在最后用篆书题了“阳明已入水,沈玉、殷计报”十字。在这篇绝命辞中,王阳明真真切切地表明了自己的投水自杀之意。沈、殷二人将绝命辞告知两名大汉。那两名大汉本不通文字,只见王阳明的书法流畅秀拔,“相顾惊叹以为天才”。王阳明写完之后,又开始吟诵,四人一边听王阳明吟诵,一边交杯换盏,最后都酩酊大醉。
将近午夜之际,云月朦胧,两名大汉趁着酒兴逼王阳明投水自杀。王阳明回顾沈、殷二人,嘱咐他们说:“必报我家,必报我家。”然后,从河岸的滩涂往河中走去。
那两名大汉开始还在后面跟了一段,但由于喝了不少酒,所以走起路来东摇西晃,再加上恰逢涨潮,他们便不再紧跟了。二人站在岸边,远远地望着王阳明。突然,听到落水的声音,后来一切又都归于静寂。
在岸边站立了好久,两名大汉觉着王阳明投水自杀是确定无疑了。后来又转念一想,觉得应该留下一点儿王阳明自杀的证据,于是又沿着河岸去搜寻,在岸边发现了一双鞋。借着水面上泛起的淡白月光,他们发现在水中还漂着一件薄绢头巾。二人相顾而语:“王主事果死矣。”
二人打算将这两件物证一并带走。这时,沈玉对他们说:“留一物在,使来早行人人见之,知王公堕水,传说至京都,亦可作汝等证见也。”
两名大汉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将鞋子留下,只拿着头巾回去了。
接下来,再说胜果寺这一边。仆人们发现王阳明没了踪影之后,都非常担心,住持也不知其行踪。众人提着灯笼四处寻找,但一直没发现任何线索。后来不得已只好将事情的原委告知了王阳明的弟弟王守文,当时王守文恰好到杭州来参加浙江的乡试。
王守文也非常吃惊,于是就委托浙江官吏和胜果寺的僧俗四处搜寻。恰在这时,沈、殷二人也来找王守文,向他诉说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把王阳明留下的两首诗和绝命辞一并交给了他。王守文一看,确定是兄长的亲笔后,悲恸大哭。不久,又有人捡到了河边的那双鞋,并且把鞋送到官府,官府派人把鞋转交给王守文。这样一来,众人都确信王阳明是真的投水而亡了。
王守文将王阳明的两首诗和绝命辞寄回老家,家人看后都悲痛欲绝。父亲龙山公认为至少应该先找到王阳明的遗体,于是派渔夫到王阳明落水处打捞,一连打捞了数日,一无所获。王阳明的弟子们听闻这一消息后,也是无不悲痛,唯独徐爱不相信王阳明已死,他说:“先生必不死。天生阳明,倡千古之绝学,岂如是而已耶!”
据《明鉴易知录》记载,浙江藩、臬9以及郡守杨孟瑛都认为王阳明已死,于是在钱塘江边设立灵堂凭吊,王阳明的家人也都身着丧服出席。
前文已述,王阳明少年时代就足智多谋,再加上年轻时研究过兵法,所以他对权谋术策非常精通。这次也不例外,他运用计略,成功地虎口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