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生来喜好山、水、泉、石,即使是谪居龙场期间,他也是经常游山玩水,吟诗抒怀。很多学子因为仰慕王阳明的学识前来求教,王阳明就和他们一起畅游山水之间。在前来聚会的诸生中,有一位叫冀元亨9,后来在宸濠之乱时不幸遇难。
王阳明对诸生的教化和其他儒学家完全不同,他曾写过一首诗,题为《诸生来》(《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其中叙述了他对诸生的教化。
简滞动罹咎,废幽得幸免。
夷居虽异俗,野朴意所眷。
思亲独疚心,疾忧庸自遣。
门生颇群集,樽斝亦时展。
讲习性所乐,记问复怀腼。
林行或沿涧,洞游还陟。
月榭坐鸣琴,云窗卧披卷。
澹泊生道真,旷达匪荒宴。
岂必鹿门栖,自得乃高践。
此外,王阳明还写了一首题为《诸生夜坐》的诗,诗中很好地表达了他的教化特色。
谪居澹虚寂,眇然怀同游。
日入山气夕,孤亭俯平畴。
草际见数骑,取径如相求。
渐近识颜面,隔树停鸣驺。
投辔雁鹜进,携榼各有羞。
分席夜堂坐,绛蜡清樽浮。
鸣琴复散帙,壶矢交觥筹。
夜弄溪上月,晓陟林间丘。
村翁或招饮,洞客偕探幽。
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
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
王阳明在教化诸生时,并不是设置一个讲席,然后坐在中间向大家诵读经书,而是和诸生一起游山玩水,听风赏月,饮酒弹琴,畅快而歌,追求的是在不知不觉中教书育人。王阳明非常喜欢这种“随处点化人”的教学方法,并且终生都未曾改变。王阳明之所以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和他以心学为宗的诉求及他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生活也有一定关系。
那么,王阳明在龙场教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其实就是上文两首诗中所提到的“澹泊生道真,旷达匪荒宴。岂必鹿门栖,自得乃高践”和“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
这八句诗体现了儒者顺应时境、怡然自得的超脱之情。对王阳明来说,这种境界其实就是孔子和曾子的“喜乐自得”之境,亦即诗中所谓的“风沂兴”。
“风沂兴”是孔子高徒曾子所追求的境界。据《论语?先进篇》记载,有一次,孔子让自己的四位弟子各抒其志,曾子之外的三位弟子都叙述了自己的经世抱负,唯独曾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罢,佩服不已,称自己和曾子的志趣相同。
王阳明当时觉得,要想追寻儒学之道,就必须超脱名利之念。他希望持有此志的学子能够汇集到自己位于龙场的茅草屋中。在一首题为《诸生》(《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的诗中,王阳明表达了这一心境。
人生多离别,佳会难再遇。
如何百里来,三宿便辞去?
有琴不肯弹,有酒不肯御。
远陟见深情,宁予有弗顾?
洞云还自栖,溪月谁同步?
不念南寺时,寒江雪将暮?
不记西园日,桃花夹川路?
相去倏几月,秋风落高树。
富贵犹尘沙,浮名亦飞絮。
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
胡不携书来,茆堂好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