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的最后一段写道:“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如上,王阳明对儿童教育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另外,王阳明在《教约》(《传习录》中卷)中还介绍了老师和学生应遵循的守则,即儿童教育的具体方针。首段这样写道: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凊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名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由上文可知,老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核查学生对各项礼仪的掌握情况。《论语?学而篇》有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修养德行要比学知识更为重要。王阳明也认为,在儿童教育中融入道德修养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平和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在第二段中,王阳明介绍了教授学生朗诵诗歌的具体方法。
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在第三段中,王阳明又介绍了教授学生礼仪的具体方法。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在第四段中,王阳明介绍了教授学生读书的方法。他认为,应根据学生的资质来安排每日的学习量,宁可少些,也不要过多。这样可避免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同时,王阳明还阐述了朗读在修养心性方面的积极作用。末尾一段对前三段内容进行了总结。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知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此段阐明了《教约》的主旨。王阳明认为,教师应每天检查儿童的操守品行。读书作文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歌诗习礼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会步入正道。
最后,王阳明还指出,要提高儿童教育的水平,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育儿童不可采取强制措施,必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也是王阳明反复强调的。他认为,儿童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道德观念,提高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