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悼亡的诗,李氏的悼亡同元稹的悼亡同样深刻,元氏以说家常话见长,李氏以情景兼写见长,如《正月崇让宅》一首: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辗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这诗写出旧日妆阁的寂寞凄凉。自己孤眠独宿,勾起前情,把读者的心也打动得和他有同感。完全是由于能将实际耳目所接触的写得真切。以上两例都说明李商隐的诗并不是像一般人所认为难懂的。
一是艳情的诗,李氏诗集中艳情之作最富,这是大家所熟知的。这种诗往往在别的题目掩护之下,以浓艳的色泽,惝恍的词句,隐僻的故典写得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圣女祠》一首。
松篁台殿蕙香帏,龙护瑶窗凤掩扉。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铢衣。人间定有崔罗什,天上应无刘武威。寄问钗头双白燕,每朝珠馆几时归?
这诗开始两句写她的居处何等绮丽,而第三、四句写那人的姿色神情却反用轻清缥缈的笔墨,介于有意无意之间。第五、六句暗中点出其中的恋爱关系,也运用典故,避免直说。到第七、八句才露出似乎求爱之意,然而仍是委婉的口气。所以绮丽、含蓄,好像罩月笼烟的花枝一般,无疑是李氏的特长。
讲到李氏的五言长律,大致依傍杜诗而倍加工整,在叙事的长篇中,这种体裁非常适当,所以后人颇有学他的。不过他单有一种清健流利的五排,并不像杜诗而近于白诗,可能是他受到白居易的影响。李氏学杜,学韩,学李贺都有人指出,至于他能传白居易的面貌和精神,却是前人未曾发现的,举《移家到永乐县居》一诗为例。
驱马绕河干,家山照露寒。依然五柳在,况值百花残。昔去惊投笔,今来分挂冠。不忧悬磬乏,乍喜覆盂安。甑破宁回顾,舟沉岂暇看。脱身离虎口,移疾就猪肝。鬓入新年白,颜无旧日丹。自悲秋获少,谁惧夏畦难。逸志忘鸿鹄,清香披蕙兰。还持一杯酒,坐想二公欢。
这是乱后回乡里,应有的感慨。其中依然五柳在二句可算飘逸极了,对偶作到这样,只觉得美妙,而丝毫不觉堆砌板滞,以下脱身离虎口,移疾就猪肝(注:东汉闵仲叔不肯受人白送的猪肝。)也是虽用典而等于不用典,其余更明白如画。自悲秋获少,谁惧夏畦难二句表明自己不惜劳苦,不肯怨尤,也是李氏志趣与白氏相近的地方。
最后,李氏的七绝,风神秀发,婉转关情,颇像临风弱柳,出水新荷,读起来更有一唱三叹之美。其中又可分为几类,一是景寓情的,如: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第四句特别工于写实而又有情致。
又如: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一是借古事讽刺当局的,如: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又如: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以上两首的意味都在末两句。前首讽刺朝廷待人无恩,不知臣下之苦。后首讽刺君主竭民力以逞私欲,不听忠直之言。在当时是有所为而作的。
一是以沉吟的句调写刻骨的深情,这一种更是古今绝唱,如: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这都是咏柳的,前首说:人生除死以外,离别是一件大事,虽然不愿损坏了柳的姿态,春风又怎能吝惜长条不让行人去攀折呢?后首说:可怜的柳枝,也不要折尽了,还要留一半预备迎接行人归来呀!含情深曲,使人凄然不忍卒读。李商隐真是个多情的人。他曾有一首说杜牧的诗: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其实正是他自己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