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市民主义:马桶在歌唱 5

欲望号街车 作者:张闳


[“老克勒”精神]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上海都是现代中国的摇篮。它培育了现代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对立面的无产阶级,更重要的是它培育了现代都市的重要社会基础——市民阶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的市民主义生活方式,成了中国城镇市民生活的样板。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往往由上海人首创。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上海知青将上海市民生活精神传播到内陆地区,全国的青年一代有幸见到上海的生活方式,并很快开始效仿。从这种意义上说,上海引导了当代中国的都市生活,创造了中国都市的市民生活理念。

今天,当人们回想起旧上海时,就会想到旗袍和西服、月份牌和文明棍、黑帮和拿摩温、摩登女郎和洋人……总之,摩登时代的一切应有尽有。说到上海的生活方式的体现者,人们通常会想到夜总会的摩登女郎。不错,上海的摩登女郎始终统率着时尚的新潮流。但在我看来,真正体现上海独特生活精神的却是摩登男性的“老克勒”。摩登女郎任何地方都有,“老克勒”却是上海的特产。女性时髦、讲究,不足为奇,而男性形象的高雅与否,才真正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

“老克勒”一词显然是外来语,但关于其辞源的说法不一。一说为“Color”的音译,意为“色彩”,引申为“光鲜”、“体面”,也就是上海人所说的“花头”。“老”则是其修饰性的前缀。称之为“老”,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出现时,这一阶层的人数已经不多,而且趋于老龄化了。

“老克勒”一说为“Old Class”的意音混译,意思是旧阶层,引申为没落的上流阶层或贵族阶层。也就是说,他们像欧洲旧贵族一样,是过去时代的遗迹,旧上海上层社会的遗民。

克勒而老,足见非同小可。“老克勒”不是暴发户。他们过着考究的,而不是奢侈的生活,是细节上的考究,是对生活品位、格调的持之以恒的追求。“老克勒”阶层在无产阶级革命年代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有一些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和始终不移的:一双死都不肯脱掉的尖头皮鞋(也就是“革履”,而且往往是白色的),梳得油光可鉴的头发,削瘦的体形,挺直的腰板,优雅的步履,以及对异性的不衰的热情……即便是在最极端的年代里,政治打击和物质匮乏,也未能彻底纠正“老克勒”保持起码的优雅、体面的癖好。这是什么精神?这是“老克勒”精神,是“不克勒,毋宁死”的精神。全体上海市民都在无意识中向这种精神学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