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挺风光的。当一次血肉横飞的世界大战结束后,能够充当一种居中调停的角色,把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两大政党、也是武装集团的领袖,拉到谈判桌前,友好协商,消弭内战,即便在人类史上也是值得大书一笔的无量功德了。多少人空有一腔才华、抱负,无处挥洒,而他却有幸站到这样一个时空点上,这是历史的眷顾和青睐。在重庆九龙坡机场,面对记者的闪光灯,他对毛泽东说“好莱坞”时,是不是把自己当成美国大片里的主角了?
那架三引擎草绿色飞机飞来飞去,赫尔利两赴延安。在重庆,赫尔利在蒋介石和毛泽东之间奔波,在国共谈判代表之间斡旋。这位将军出身的外交官,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不畏艰难,一心只想完成他和平大使的使命。他宴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新华日报》用了“欢宴”二字,那也是培育情绪,营造氛围。
赫尔利原定9月18日回国述职,商讨远东问题,可在军队和解放区地方政府问题上,谈判再次陷入僵局,不得不推迟行期。难说那4天赫尔利睡眠多少,最后那天晚上还在极力劝说蒋介石,又拉上张群等人去见周恩来、王若飞,并让他们立即请示毛泽东做最后决定,希望国共代表连夜拟订谈判公告,能够给美国总统一个完美的交代。
22日,毛泽东去机场送行,一脸疲惫的赫尔利告诉他:“既然实质的问题谈不通,最好再从民主政治的原则商谈。”
民主是共产党的强项,谈呗。
在延安,毛泽东在枣园的中共中央指挥部接待赫尔利。墙上常常悬挂的军事地图,粗制的桌椅,延安的小米,简朴而朝气蓬勃的共产党人,让赫尔利敬佩、感动。在一年多的正式调停中,无论对国共两党有多少好感、厌恶,有多少谈得拢、谈不拢的问题,有多少烦恼、困惑,其实他都并不了解中国。他不知道中国政治的水有多深,也就读不懂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心思。他的美式思维真的是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美国的屁股问题。他可以选择辞职,却不能选择屁股。
历史学家翦伯赞说过:“假如没有美国一面倒的所谓调停,则中国内战双方,也许会找到和平方法的。”
首访延安,赫尔利和毛泽东签署的五点协定,被蒋介石弄成了一张废纸,毛泽东曾为新华社写了两篇评论:《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
蒋介石自然不会吝啬赞美之词了。他在1945年9月17日给杜鲁门总统的信中说:“赫尔利将军的优美政治家风度和品格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敬爱,他们从他那里看到了公平正义的美国外交政策的适合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