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节 雕刻(1)

世界艺术史(第二卷):东西并进 作者:艾黎·福尔


《马踏飞燕》东汉,青铜,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甘肃省博物馆

如果中国人没有这样一种奇特的动机,即自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21—180)向中国派遣使者之时起,在小汤山寺院的墙壁上便镌刻出扁平的侧影——它们如同墙上的阴影;如果世人尚未认识中国的某些古代形象——其历史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开端,那么,或许我们便能相信,实际上,很久以来我们已经相信这样一种说法:在公元5世纪时,在中国北方诸省的征服者把佛教精神传播给中国人之前,中国人连一件石雕都没有雕刻过。然而,在中国如同在印度,当人的内心充满希望而心潮澎湃时,人就会开山凿石。大功告成之日,成千尊面带笑容的佛像便会静寂无声地出现在洞窟的黑暗中。这些排列成形的石像,面容清秀,双目低垂,双手有开有合,是一尊尊体积巨大的坐像。佛像之上,有巨大的华盖和轻轻摇曳的羽扇,从岩壁的高处到底部,四处都布满了雕刻。所有的岩缝都有生机盎然、艺术造型丰满的壁雕,从石窟的穹顶到列柱都漫散出精神的光轮。穹顶和列柱不时显出凸凹,成万名雕刻工匠在阴暗的石窟中劳作,共同以简约的技法塑造一尊巨大的坐像。它们具有整体性和凝聚力,正是这种创造力量使工匠们意气风发。神像栩栩如生,其智慧与活力仿佛跃然于双手之间,似乎在它们的胸臆中发出一声长啸,穿越时间,召唤着爱。佛教雕刻艺术可能正因为此,达到了对光线研究的最高超的表现水平。

龙门石窟 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河南洛阳

中国的佛教艺术雕塑在用光上与西方最伟大的雕刻家的用光毫无相似之处。其用光也不像埃及雕刻中的用光那样,显现出和雕像的面孔混淆在一起的模样,把面目过渡和人物侧影弄得十分繁琐。中国的佛教雕刻仿佛让光线漂浮在雕像的四周,形象好像在光线的作用下游弋起伏,如同无始无终的波浪在滚动。这是佛教艺术独有的风格,也是印度、朝鲜、日本、柬埔寨、西藏地区和爪哇雕像的共同风格。对那些独特的国际性的佛教雕像艺术来说,风格几乎都是雷同的。其中希腊艺术的影响显而易见。无论是从其模拟西方式侧影刚劲有力的清纯感中,还是在比例关系的和谐性、机敏的概括性和理想化的写实风格上,我们都可以看出其蛛丝马迹。然而,就中国本身而论,它几乎没有介入来自中亚高原的入侵者在中国领土上传播的信仰行为,它可能仅仅在某一时期内允许自己沉醉于信仰的幻觉中。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深思熟虑的民族,但也可能因此又是最缺乏理想的民族。中国人仅仅是违心地被迫卷入整个亚洲皆具有的非人格化艺术的普遍趋势。这种艺术是隐秘的,带有非常清纯的精神性,以至中国人必须用上千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摆脱它的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