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乐旅 1(5)

文化乐旅——跟着古人游中国 作者:李贤娜


此时鲁国大夫势力坐大,“三桓”(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叔孙、季孙三个世家大族,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把持朝政,鲁公也要受制于“三桓”。孔子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季孙氏家中当家臣,职位虽低但办事认真。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过;后来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也繁殖得很多。他在鲁国短暂任职时推行“复礼”主张,不为当权者所接受。

但孔子本人的名声已渐渐传开,这时候就陆续有人愿意拜他为师,不到30岁的孔子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孔子以礼乐之学教授学生,创立儒学。孔子教育的内容主要围绕周礼来进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周礼要求的君子。孔子还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其目的也是阐发周礼。没想到来报名上学的人还挺多,鲁国大夫孟僖子死时都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要到孔子那儿去学礼。

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三桓”打败后投奔了齐国,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孔子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齐景公就没用他。两年后,由于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又由齐返鲁教书。

二、旅行背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

孔子所在的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知识分子异常活跃,他们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孔子和他的儒家在其中也占据一席之地。

鲁国整体背景:第一特权诸侯国

在整个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礼乐崩盘势不可当,只有少数地方尚能守住礼乐底线。比如孔子的家乡——鲁国。

鲁国不是普通的诸侯国,它是周公的封地,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 鲁国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周王室沿袭黄帝的做法,黄帝时天子驻中部军区(河洛地区),太子驻东南军区(总部设在曲阜),西周时武王代文王,驻守河洛地区,居首都镐京;周公代太子,驻守曲阜地区。所以,武王将周公封在鲁地足见对其重视。

前面讲过周公之功,不在鲁,而在周。但是鲁因周公与众不同。《史记?鲁周公世家》说,“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也就是说,周公之子伯禽代封为鲁公。周公去世之后,周成王特许鲁国拥有郊祭文王的资格,可以奏天子礼乐。清人高士奇说,“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周王朝历来有厚同姓、薄异姓的国策,赐鲁国特权,不仅是对周公的一种追念,更是希望作为宗邦的鲁国能够“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这是鲁国在政治上的优势,作为周室强藩,鲁国一度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当时鲁国国力之强,使得诸夏国人和夷狄之民“莫不率从”,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春秋。孔子生活在这样的诸侯国一方面充满优越感,另一方面也对继承周礼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

“尊尊而亲亲”是宗法制度的根本原则,也是周礼的基本要求。鲁人尊礼而尊敬君主,“亲亲”观念深入人心,也使得掌握鲁国大权的卿族总限定在“伯禽之后”的范围内。但孔子所在的时代,鲁国由“三桓”把持朝政,鲁公受制成为虚君。在以下制上的不正常政治状态发展到极致时,“三桓”之一季孙氏这类大族内部又由家臣如阳虎等人控制。孔子禁不住长叹道,“陪臣执国命”,一个完整继承周礼的国家,政治规矩隳坏已到了何等的地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