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乐旅 1(6)

文化乐旅——跟着古人游中国 作者:李贤娜


好在,孔子时代的鲁国虽说政治不清明,但经济上却发展得风生水起,算是一个富庶的地方,在东周列国当中应属于“一线城市”。鲁国新移民里有不少是来自出身王族的殷商遗民,这些人特别善于发展经济,我们今天将生意人称呼为“商人”,正是源于殷商子民的经商有道。加上鲁国地处东方海滨,盐、铁等重要资源丰富,使得鲁国在经济上占据优势。

鲁国文化实力:礼仪之邦

除了政治、经济条件不错,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也名列前茅,甚至有机会成为排行榜上的第一名,是周礼的最佳试点国。当然,这得益于国家精神领袖周公。虽然周公因辅佐周天子成王而未能来鲁就封,但其子伯禽在鲁国继承发扬了他的思想。

从伯禽开始,鲁国一直致力于将鲁国建成“宗周模式”的东方据点,代表周王室镇抚周边部族,同时传播宗周文化,推行周礼。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礼记?明堂位》说鲁国“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长期以来推广周礼的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鲁国人相对其他诸侯国民来说,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当时的鲁国适宜农桑,是一个稳定的农业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礼乐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划分成若干等级的人和谐相处。在鲁国,周礼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上至鲁公,下至卿士,无不循礼而动。鲁文化的礼乐传统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因而认识到“无礼必亡”,对周礼怀有极大的热忱,体现在普通鲁人的行为中,是重义轻利的观念和日常生活中严格的男女之别,孔子自然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体现在鲁国政府行为上,则不论“国之大事”,还是往来小节,如君位传承、祭天礼祖、对外战争、朝聘会盟等无不守礼,否则将遭到指责。相传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书中见载的鲁国君臣“违礼”之举常引起规谏。比如鲁隐公到棠地“观渔者”,桓公取郜大鼎于宋而置于太庙,庄公到齐国观社,等等,都有大臣苦心劝阻。

周礼由周王室制订,而在具体实施时,各诸侯国一般是各取其需,因地制宜。唯有鲁国始终不忘“法则周公”,祖述先王之训。当时各国诸侯如果要了解周礼,会派人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至春秋礼崩乐坏时,时人说鲁国“犹秉周礼”,还涌现了一批知礼的楷模,如臧僖伯、臧哀伯、臧文仲、柳下惠、曹刿、夏父展、里革、匠人庆、叔孙豹,还有《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当然还有孔子,他们都以知礼、明礼而闻名。这也是孔子办私学教授礼仪容易办起来的基础,一方面整体学习氛围良好,另一方面老师口碑不错。

春秋时期,鲁国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大小远近的诸侯国至鲁来朝,皆因鲁乃周礼所在。遗憾的是,在整个社会礼崩乐坏的影响下,鲁国也不可避免地学“坏”了。标榜文明的孔子,恐怕也无法预料到后来鲁国竟会亡于“蛮夷”楚国之手。当然,这是后话。

三、孔子的旅行经费:当老师与当官的收入

孔子旅游经费筹备一:当老师收学费

周游列国需要经费,而且是一笔不小的经费。这笔经费孔子是如何准备出来的呢?

有学者推断说,可能来自教学时的收入、做官时的俸禄,也不排除来自政府的资助,以及个别富裕学生所做的奉献。资料显示,政府资助在孔子初游列国时提供了关键支持。而有钱的学生子贡,其实出生很晚,发财更晚,他最多只能为孔子的晚年生活提供一些补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