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惯性思维这堵墙,从现在起,要学会给大脑培养新的匹配模式,让我们用可以实现梦想的方式去生活。
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一万小时定律的意义
做一个傻傻专注梦想的人,始终不变地做一件事,重复做,不怀疑,不后悔,终有一天,你会到达梦想所在的远方。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和加里·克莱恩(Gary Klein)合写了一篇论文《Conditions for Intuitive Expertise:A Failure to Disagree》,讨论了一些关于直觉判断的内容,也给一万小时定律做了很好的条件说明。
他们认为,假如你所做的事情,存在着一目了然、始终如一的因果关系,只要反复做下去,并且不断从外界的反馈中改进自己,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名专家。于是,“一万小时定律”便成了很鸡汤的成功学理论,很多人都知道,但知道的人基本不信。
一万小时定律力图证明成功与天才无关,无论做什么,你只要操练1万个小时,比如在10年里每周花20小时专注于某件事,就必定能成为卓越者。
但媒体人刘原说:“我在中学和大学恰好学了10年英语,绝不会少于1万小时,考试成绩也历来不错,但却是不能张口的哑巴英语。最痛心疾首的是,我刚毕业时在乡下看西洋爱情动作片,当时的词汇底子都还在,却完全听不懂男女主角的对白,全是教材里没有的单词。倘若我是个小官僚,某天赴阿姆斯特丹考察,我甚至不晓得如何向那些大洋马问‘有发票吗’。我悲愤地想,中国的英文教育真是失败啊,即便我再学习1万小时,依旧没法为国争光。”
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片面地引用一万小时定律,其实是挺不负责任的乱打鸡血。不是所有的坚持都会拥有胜利,正如不是所有的能持股都能赚钱一样。
在我看来,原文强调的“存在一目了然、始终如一的因果关系”,才是一万小时定律的先决条件,这才是“高效”领域。
一目了然:单项学习训练很简单,且确实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只要重复训练了就能提高或彻底改善。
始终如一:改善的目的很明确,并且因为这一明确的改善,让你更有信心。
钟道隆运用逆向英语学习法,自学一年成为翻译。一年时间,估算每天5小时,1年×365天×5小时=1825小时,李阳在兰州大学读书时,用四个月努力获得了全校第二名。俞敏洪则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到第四册的200多篇课文学完了。记得俞敏洪曾说,如果谁能做到把《新概念英语》全4册背得滚瓜烂熟,新东方会直接录取他为老师——如果一个人能坚持学《新概念英语》1万小时,大约绝对可以称得上权威的。这些都合乎“一目了然,始终如一”这个要求。
一个人想在三到四个领域中都成为顶级专家是件不太现实的事。选定一个领域之前,我们必须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对这件事情感兴趣。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事情感兴趣,只知道自己对什么事情不感兴趣。当我们面临这样的选择困境时,其实可以这样问自己:“如果有花不完的钱,我会做什么?如果我一无所有,会做什么?”当然,即使这么问了,也未必能得出正确答案,很多事情,你真正去做了才会知道。若能耐得了漫长的寂寞,忍受得了枯燥的重复,那才算是你真正的兴趣所在。
一万小时定律的意义,在于给了普通人一种可能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可执行的方法,再加上以梦想为指导,前进就有了动力。在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时,1万小时这个可量化的标准,至少可以带给我们前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