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与泰山(一)1

深度行走 作者:陈传意


道教伴随帝王封禅最早来到泰山,与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在这里和平相处,播洒一种抚慰众生的精神力量。玉皇庙耸立泰山所有庙宇之上,对玉皇大帝、碧霞元君的尊崇,仍是泰山宗教主流。泰山背依燕山,东临渤海,南望鲁南平原,风水吉地,道教最早占据也无可厚非。

然而,真正悟出泰山自然与文化真谛的,孔子当名列魁首。年少的孔子登上泰山,眺望曲阜,说他看见了城外的白马。写诗《 丘陵歌 》:“登彼丘陵,峛崺其阪,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自婴屯蹇。喟然回虑,题彼泰山。”天下仁善之道不必远方探求,就在故乡山水间。临终还嗟叹“泰山其颓乎,梁柱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以泰山预示自我死亡。《 礼记·曾子问 》《 庄子 》《 列子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等典籍,曾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师从老子。可迄今仍无定论,但孔子的确深受泰山自然与文化,尤其老子思想、道教文化的影响。他登上泰山,尤其感慨“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泰山,伫极顶,最早看到照耀万物滋育生命的旭日,承浴东方第一缕光明,顿感天下变小,世界也变小了。于是,悟出老子所说道为“天地之母”,自然乃万物之本。我在泰山“孔子登临处”小憩,将孔子后来的思想及儒家思想体系与老子观点略加比较,不少一致,殊途同归。

在“民本”上,老子说“圣人无心,以百姓为心”。孔子思想核心是“仁”,胸怀安定天下的政治韬略,劝君主行“德治”“仁政”,“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反对苛政暴敛,以人为本。孟子则发扬光大:“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 礼记·礼运 》描绘“天下为公”的“大同”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中和”上,老子倡导人的内心要像水一样深沉淡泊,水善利万物而不去争夺、不求回报,终成其大,淼淼太和。老子追求人性闲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吃什么都好,穿什么都美,住什么都祥和。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喻为“一块未雕之木,一片未染之布”。孔子要求为人处世不偏不倚,追求无过无不及的“太和”、“中和”。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也与道家顺从自然,彼此彼此,殊途同归。孔子还倡导:“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立在其中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自然,朴素,洁净,惬意,令人激动得泪如雨下。从儒家的“中和”中,总能感到这个世界的温暖,那就在每个人的幸福中。儒家认为,人有自由觉醒的心灵,能感觉自身并感知别人,就是幸福之人。自古,越有修养、越有造化的人,越朴实、越低调。而今,一些人稍有建树,就膨胀自我,以至干了坏事,都不敢担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