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滋味里的乡愁

吾乡食物 作者:刘旭东


王干

旭东出书让我写序,起初有点意外,想想也是正常的。我和旭东的交往始于南京,后来我离开了南京,他到北京出差,有空我们要见下,我到南京,有空也要见下。他送孩子读北大,我们两家在北京欢聚。出书找人写序,两种,一种是拉大旗做虎皮,一种是找相知。我们应该相知吧。而且,他写的这些食物,我全吃过,有些还在文章里写过,滋味全知。尽管为人作序常常是件为难的事,也曾宣称不再写序了,但这次,我乐意。

在异乡,读到《吾乡食物》里的文字,肠胃是会蠕动的,他写的这些食物都是我小时候天天吃的,甚至有些吃腻的食物。时过境迁,这些平常的食物现在到了旭东的笔下变成了一种乡愁,变成了一种美食。

大约十五年前,我和香港的美食家蔡澜一起探讨过美食,蔡澜先生说过,最好的美食就是乡愁加滋味。我曾经吃过所谓的法国大餐,说实在的并没有感到特别的美味,只是它的名声太响,让我的味蕾不敢轻易不认同。我也曾吃过满汉全席的普及版,并没有觉得味道怎么的鲜美,只是觉得程序的复杂和奢华。

旭东笔下的这些食物实在太平常了,我却暗暗地流哈喇子(北京话,垂涎之意),为什么?因为乡愁。旭东出生的海安,和我的家乡泰州交界,他的家离我的家大约在三十公里左右,是典型的里下河文化覆盖的地区。近年来里下河作家群被人们提起,我认为不应该忽略到刘旭东。《吾乡食物》说的是里下河的事,写的是里下河的菜,抒的是里下河的情。里下河作为文学流派论证起来自然比较费劲,里下河的文化,尤其是里下河的饮食文化,自成一家。旭东的《吾乡食物》展现的就是里下河的饮食文化,他在回忆的同时加上了考证,他在考证的同时又悄悄地冷抒情,抒情是青年男女的事情,旭东人到中年自然不会像少男少女那般抒情。而乡情是抑制不住的,总会要流露的。旭东像一个小说家那样巧妙地让乡情在不知不觉间流露在字里行间,寻形无迹,寻味处处。旭东在塑造家乡食物这个巨大的形象,家乡在他的心目中也慢慢矗立起来。

很明显,旭东受到过汪曾祺先生的影响,他的落笔和选材,是往汪曾祺先生那边靠的。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是热爱生活的典范,生活处处有乐趣,生活处处有美感,生活本身就是值得我们热爱的。旭东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精心而耐心地罗列家乡的食物,在乡愁之外,还有对生活的爱和暖意。当然,还会有他想象不到的价值,社会学的价值,多年之后,人们会发现,有一个人曾经这样清晰地记载家乡食物的食材、来源、烹饪、味道,档案般地存在着。

好多年前,女儿到美国念博士,有一次我们视频聊天,她说有点想家,但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食物,虽然她在南京长大,也爱吃鸭血粉丝汤之类金陵老味道,但我们家的食谱还是《吾乡食物》里写的那些。这位当年的博士生如今的生物学家告诉父母:人的记忆中,胃的记忆最顽强,方言可能会忘记,而胃的记忆常常会伴随你终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