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只要你足够坚强,何惧历经风霜

别让生活耗尽你的美好 作者:碎碎


·历经风霜,是每一个想成就自己的人的必经之路。

说起“霜”这个字,脑子里最先涌现的不是自然界的那种霜,而是岁月的风霜,人生中的风刀霜剑,那些寒霜一样考验我们的逆境。“风霜”这个词,也早已偏离它的本意,更多地指向霜的引申义了。

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他所经历的时间、故事、际遇,最后化为他脸上的褶皱、眼神里的微光、内心深处的叹息,人生的风霜积淀于他脸上纵横交错的纹路中,再也擦洗不掉。

“霜”这个汉字,音、形与义都极美,是最富有中国意象的汉字之一。

总觉得,雨、雪、霜、露,都莫不是天地之间的交接,是天地交换讯息的一种形式。而霜,似乎是最含蓄,最冷静,最让人警醒,又最令人惆怅和销魂的那一个。想想看,秋末冬初的土地上,此时气温已降至零度,清晨出门的人嘴里呵出白色的寒气,脚下的草已经变黄,蒙上一层厚厚白霜,更显萧索。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既有天涯羁旅的凄清,也有独自走向远方,走向更大天地的忐忑,饱含悲辛的诗意。

还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霜,成了人生凄凉、心境寥落的对应物。

就像人生必得经过风霜才能更强大更坚韧一样,经过霜的庄稼,味道也会更好。霜打之后的柿子,格外甜美。霜打之后的萝卜,格外爽脆好吃。一个蜜罐中长大,没有经历过风霜雪雨的人,他的心智一般都不会强大。

也许,在宁静顺遂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心里都会有对风霜的渴念。因为那意味着对自我更好的锻造,以及人生品质的提升。

曾为印度王子的释迦牟尼,年轻时的生活应有尽有,何等奢华美满,可是29岁的他在一个午夜决然离开王宫,自我放逐,脱下了华丽的服饰,换上蓑衣,遣散侍从,成为一个修行者。我想,他身为一个锦衣玉食的王子,应该也有对经历人世风霜的渴求。

同样,在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也表达了这样的主题。这是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的小说,描述了伦敦的一个证券经纪人,因为突然着了艺术的魔,便抛妻弃子,弃绝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在此后的人生中,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都没能使他回头,他一直在人生风霜的磨砺中砥砺自己的艺术,拓展自己的人生。

历经风霜,是每一个想成就自己的人的必经之路。面对扑面而来的风霜,只要你足够坚韧,就不会是霜打的茄子——蔫了,而是“霜叶红于二月花”。

所以,我有时会在心里同情现在的那些富二代、官二代的孩子。他们往往骄矜气盛,目空一切,因为一切得来全不费工夫,可是他们也会因此而体验更多的空虚感。

没见过风霜,没经历过自我奋斗的汗水,又何能体验属于自己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他们该丧失了多少醉人的人生滋味。

曾在网上看到这么几句话:“人生什么事最使我难过呢?穷困吗?不是。劳累吗?不是。人生最使我难过的是,看到美丽的母亲当了几年母亲以后,有了一张恶狠狠的脸;美丽的主妇当了几年主妇以后,脸上有了严冷的表情。”

这样的人,是把风霜写到了她的脸上,外化到了她的神情里,而不是受到霜的浸润之后,让自己开放得更好。这就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能抗得过秋冬,并且开放得更香艳的,毕竟是少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