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的具体侵略计划,在1931年5月已由石原莞尔中佐和板垣征四郎大佐订出。关于在沈阳制造侵略借口,爆炸城北柳条湖边铁路,由沈阳特务机关的花谷正少佐负责;进攻北大营的东北军第7旅,占领沈阳、长春、吉林的军事行动计划,由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中佐负责;关于在吉林市、哈尔滨挑起事端,造成日本占领的借口,由吉林市特务机关长大迫通贞中佐和日本浪人、原宪兵大尉的甘粕正彦负责。整个侵略计划的特点是:要求行动迅速,必须在一夜之间,造成占领沈阳、长春的既成事实,以防本国政府的干扰和外国的干涉。
在独立守备第2大队、第29联队已投入战斗,沈阳地区炮火连天的时候,关东军司令官、参谋长,尚不知道这些具体情况。直至夜间的11点45分以后,花谷、板垣才向在旅顺的本庄和三宅报告:中国军队破坏南满柳条湖铁路,并袭击守备队,现正对北大营及沈阳的中国军事机关进行出击。同时要求本庄对这一行动予以认可。
日本军国主义集团在长期侵略目标上,实际是一致的。在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花谷正这几名佐官“下克上”的军事行动,一夜之间取得出乎意料的胜利时,日军的将领们的跟进就一步步开始了。
1-17 1-18 中国方面的刊物当时以图文形式报道“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沈阳北大营向外搬运我方之主要军用品”、“日军在沈阳商埠地大马路布置电网之情形”
但这样的跟进先是“谨慎”,作为最早跟进行动的日本驻朝鲜军的出兵支援,并不如有些看法认为的那样了个,是蓄谋已久且按计划进行的。在一江之隔的东北大地已炮火连天时,朝鲜军司令官林铣十郎中将一直“观望”到9月21日下午,才下令朝鲜军“越境”:
朝鲜军司令官林铣十郎中将,接到关东军要求派兵支援的电报后,经神田正种参谋的具体建议,同意按年度作战计划,派出由20师团组成嘉村达次郎少将所率的混成第39旅团及驻平壤的飞行第6联队两个中队至东北,归关东军指挥。
混成第39旅团19日乘火车到达了新义州,但却不能过鸭绿江桥。因日军有规定,调动这样规模的部队越过战区,须有陆、海军大元帅——天皇的命令。所以一直在新义州等待到21日下午1时。由于林铣十郎的擅自决定,嘉村所率旅团的5个步兵大队、1个骑兵中队、2个炮兵大队、1个工兵中队才通过鸭绿江桥到达东北。 (见《日军侵华战争》的记叙)
林铣十郎在没有天皇敕令的情况下,调兵越过国境“跟随”关东军“下克上”的时机,选择得恰到好处。越境不到二十四个小时,看到关东军发动的事变已经得手,“跟进”的队伍渐渐已扩大到决策层了。9月22日上午,日本内阁召开会议,决议虽是说“没有人表示积极赞成”,但是,“鉴于驻朝鲜军既已出动这一事实,结论是承认此事”,“既已承认事实,亦决定支付经费”。
这一个内阁决议上奏天皇,天皇也“跟进”了,承认了林铣十郎不奉敕令而擅自调兵的行为。驻朝鲜军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自行越境问题,已得到了追认而告终。“而且,朝鲜军司令官林铣十郎中将被誉为‘越境将军’,而获得了‘赫赫威武之名’”。
这样的“赫赫威武之名”,和关东军轻松得手的战果一样,是国民党决策层误判之下制定的软弱和退让政策,是中国军队“不抵抗“的具体行动,一起造就出来的。
然而,东北迅速沦陷的悲剧,其根源何在呢?仅仅是没有了解到日军中级军官“下克上”的阴谋这么简单吗?
1-19 日军到达吉林
即使不误判,又会怎么样呢?
会选择抵抗到底吗?
冯玉祥回忆九一八事变后的情景,说:蒋介石和他亲信的人大唱“抗日三天亡国论”。蒋说:“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