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抵抗的最后一幕:锦州撤退前后(5)

魂兮归来 作者:赵云峰 胡卓然


12月11日的电文记载:“秦皇岛于佳日,又到日军舰一艘,载水兵约八十……蒸日军官十人,兵士一百十人,由津赴山海关”。12月26日的电文记载:“敬酉天津日军部代表中川,持驻屯军司令部致函北宁路局,要求借车三列,共头等三辆,二、三等二十四辆,棚车、平车等三十五辆,于寝早六时至十时,分次由塘沽开津。并云,第一日运军官约七十员,兵约一千九百名,马匹六十匹,炮四车,输送约四日,兵数不详……”12月30日的两份电文分别记载:“昨日阁议决定,取消由日本内地添派一混成旅赴津之令,改由关东军派一部队急赴天津”,“三十日早三时半,据秦皇岛报,由东南开来日本鱼雷舰二艘,一名幕竹,一名若竹,每艘载官兵八十余人,大炮十二门。前开来之府怨舰,于早十一时半开向西南去。又,早七时余,开来日兵舰一只,舰名巴云,载官兵五百余人,大小炮二十一门,距码头二三里下锚。又,十一时来日本大兵舰一只,距码头二十余里,该舰上空有飞机二架,旋向东飞去。又,距南海四,五里外,有日舰三只”。

后一封电文显示的日本海军施以的军事压力,长期为史学界忽略。其中“若竹”不是小小的“鱼雷舰”,是日本海军的“若竹”号二等驱逐舰。而舰名“巴云”的军舰,看似是日本海军“八云”号巡洋舰舰名之误,实际上“八云”号巡洋舰当时已编入训练舰队,不会出现在中国沿海。此艘“距码头二三里下锚”的军舰,根据日本海军的档案的记录,实际上竟是那艘著名的“出云”号巡洋舰。当时,连日军的“出云”舰都已出马,开始威胁东北军后方了——

可见,东北军即是在其后方如何紧张的背景下,进行了锦州一带作战的。

1-34 锦州之战期间,装运日本军火来津之日舰与日轮

难道说,一切都是东北军的责任?国民政府无需统筹全局也无需给东北军补给,他们的“抗战”就是给东北军发几封电报(这电报还可以有几封让文官处发),足矣……

虽确是在没有大规模作战的情况下从锦州撤退,可是在这样孤立无援背景下的撤离,东北军是否带有无奈和痛心的心境呢?

12月31日和1月3日,撤出锦州的东北军以“东北军下级军官”名义,两次发出了联合宣言。

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战事已进行这么多天了,东北军发出的两次联合宣言,竟还是需继续提到25日国民政府就保证“迅即筹发”的军饷和弹药补给问题:

“乃自一中全会开会之后,三次转电中央,请发弹药接济,无一应者,是中央抗日能力,仅于一纸电文,数张标语”(12月31日)。“对东北前线将士之呼吁,迄无一弹一钱之助”。

“六日以来,数电中央,请械请弹无应,请航空队救护队,亦无应。回视枪中炮中则弹药仅存数发,而中央所持为死守者,又只电文数纸……”(1月3日)

到1931年12月31日,从国民政府保证“迅即筹发”起已有六天了,东北军仍是“无一弹一钱之助”。到1932年的1月3日,东北军还是只有无奈地说“请械请弹无应”!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台湾秦孝仪主编的《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还收录了一份12月9日蒋介石发给张学良的电报:“航空第一队已令期限3日内到平,归副司令指挥。”

12月9日前就被“下令”须 “3日内”赴援东北军的航空队,到了12月下旬还需东北军再次请求,到了1932年1月还是处于“无应”的状态。

上述的这么多的情况,发生在日军大举来袭之际,是怎样触目惊心的史实。

1-35 1-36锦州之战期间,扰乱东北军后方的日军在天津构筑的防御工事;当时日军在天津日租界公开设置的哨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