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抵抗的最后一幕:锦州撤退前后(6)

魂兮归来 作者:赵云峰 胡卓然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锦州撤退”,明显是不能简单视之为东北军“不抵抗”的表现。日方的分析也认为:“从军事上说,他(张学良)可能可以这样认为,他无论如何也敌不过关东军的武力,因而企图保存实力。但是恐怕更大的原因则是,张学良当时在华北的处境要比想象的更不顺”,“……张学良既没有得到南京政府的支持,也没很好地控制华北将领”,“彻底抗战对张学良来说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这也许是实际情况。 ”(关宽治等《满洲事变》)

结合史实来看,以上来自日本方面的看法,是颇为客观的看法。

1-37 日军进攻锦州的铁甲列车

东北军上下在撤退途中,也曾经不平则鸣。

荣臻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说出了缺乏补给的东北军的困境:

此次日军进攻,我军损失极大,弹药无济,死亡约千余人,最可痛心者,受伤军士均无医药,只有听其呻吟……

而东北军下级军官的两次联合宣言中,记载了更多震撼人心的历史事件。今天再看当年东北军愤懑的心声,于历史事实当有新的认识。

1-38 进攻锦州的日军在树上眺望侦察

择其一部简介如下——

1931年12月31日第一次宣言首先是东北军与日军曾激战的战地情况:

日军三路取锦,血战五日死伤枕藉,营沟线田庄台,北宁线白旗堡,大通线白山等处,尸骨暴露,鹰犬争食,触目伤心,无以逾此。

然后揭露的是:当日军在华北摆出进攻架势,国民政府甚至连抗议都没有——

日方增兵津沽扰我后方,其军舰十余艘,分赴秦皇岛葫芦岛等处,窥我方防地,其航空队又在兴城连山毁我铁道,绝我后援,迄今一周,末闻中央向日提一抗议。其归路断绝,而锦州前线,尚有取胜之理?

宣言用讽刺的口气质问国民政府,即使和日方达成妥协了,“亦何妨在表面上作一度交涉,以励我前方将士之心乎?”

1-39 1-40 1-41 1-42日军空袭锦州:造成的损害照片3张日军在锦州空投下的传单照片1张

文中提到东北军近期闻外交部长“在沪更与三井洋行行长秘密接洽,意在假借总理十年实业计划,向日方大举借款……”

于是,东北军愤怒地问道:

试问一方面向人举债,而一方面又严电我东北将士向人拼命,岂我党国诸公之意,欲此日方借来之金钱,转以供给我前方将士对日作战之需乎?

到1932年1月3日的宣言,东北军的揭露更加犀利,文中的愤懑之情也更见诸于字里行间。例如——

揭露国民政府内政部长李文范“妄称锦州问题中央除嘱我主官死守以外只能战而不宣,以为抵抗云云”。

东北军的宣言谈及此处,怒斥李文范:

“夫以堂堂内长,岂不知不宣战则无以巩回津榆后防,更无以死守锦州乎?乃既不宣战何必高唱抵抗?既高唱抵抗矣,又何为而不宣战?”“凡此矛盾之谈只能昏夜独自言之”!

这几句话带有讽刺,更是蕴含着痛心。

1932年1月3日宣言更为明确地指出,从九一八起一直受各方指责的东北人民,是“实际抵抗之人”:

……六日以来,我前线将士之在锦东,出生入死,努力杀敌,非敢抗中央之命,违民众之意,欲以血肉之躯,为捍卫中央所认为已失之地土而已。

今以血肉当人锋镝者,无论为义勇军,或为正式军队,皆为东北人民,如是不抵抗者,乃系实际抵抗之人。

宣言的结尾,以这样的语句为东北军的不公平遭遇而呐喊:

如此而谓共赴国难,岂不令生者寒心,而死者不瞑目乎。

这两次联合宣言,不仅是东北军官兵的申辩,更记录下一些今天已鲜为人知的史实。

翻开尘封的史册,走近这些现在几乎没人提到的史实,才可以促成于“锦州撤退”的重新审视:不抵抗,归根结底是源自于决策层面骨子里的怯懦和放弃。

1-43占领锦州的日军在东城门上欢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