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的五色观——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1)

色彩改变生活 作者:冯锦


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周礼》卷六《考工记》

哲学的五色观

中国古人的色彩观念中蕴藏着浓厚的思想,色彩所彰显的礼仪秩序乃至万事万物几乎完全渗透进了生活,强大的思维挤压了色彩变幻的感性空间。古老的中国色彩上附着了太多的东西,难以自由。

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把五种颜色与整个宇宙系统进行了关联。一般认为《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时期的齐国,部分内容补于战国;《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被认为最晚不会超过阴阳学说成熟的西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其音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其音徵……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其音宫……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其音商……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其音羽……

——《黄帝内经·素问》第四《金匮真言论》

《黄帝内经》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古老医学典籍,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托名为上古传说里中国第一位君王黄帝。书中把身体脏器与颜色、味道、自然元素、声音都作了类比。直到今天,民间还流传着这类习俗,比如坊间传言:酸味的青绿色食物补肝,如韭菜;苦味的食物降心火,如莲子心、苦瓜;红色的食物养心血,如枸杞、红枣;甘味的黄色食物益脾胃,如黄豆、黄小米;带刺激性的白色食物清肺,如白萝卜;带有自然咸味的黑色食物益肾,如黑芝麻、海带。这种认为不同颜色、味道的食物与身体五脏存在阴阳调和关系的观点,正是中国传统关联式思维的表现。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曰为宙,在中国人的宇宙观中,没有什么东西是独立存在的,色彩也不例外,它与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基于经验和联想的无限比附,赋予了中国色彩神奇而又隐晦的巫术特性。

中国古人以自我为中心建立世界概念,自诩为“中央之国”。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十进制的数字系统。距今约3200年前的一片卜辞甲骨的文字,把“五百四十七天”记为“五百又四十又七天”;西周大盂鼎上所镌刻的铭文,则把“十三”记为“十又三”,“一千零五十”记为“千又五十”。九是最大的单数,五则是中央之数,天子被尊为“九五之尊”。在中国这种关联性思想体系中,以五、九为名的系统不胜枚举。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周天子置九鼎,城邑开九门;秦汉官员设九卿,学术分九流;魏晋有九品中正制;明清紫禁城每扇门上的铜钉,九列九行,共八十一颗……人分九族,亲分五服;五行谓木、火、土、金、水;五曜曰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地分东、南、西、北、中五方;山分岱宗(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五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音;身体分心、肝、脾、肺、肾五脏;家畜分犬、羊、牛、鸡、猪五畜;粮食分麦、菽、稷、麻、黍五谷;味道分酸、甘、苦、辛、咸五味……色彩几乎没有任何超脱于这个体系的可能性,是为青、赤、黄、白、黑五色。

这种基于经验的直觉性联想将人们所接触到的一些对象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循环往复的关联性系统,该系统形成后又产生了一种惯性吸力,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几乎把一切事物不分青红皂白地吸入了这个框架体系当中,而无须任何确切的理由。在中国古人这种关联性思维系统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事万物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互关联的关系。因而中国传统医术治病的观念不在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实施辨证治疗。同样的头痛在不同的人身上,其问题的根源不同,有的人可能问题在肺腑,有的人可能问题在肝胆,有的人可能问题在脾胃,等等。因此中国的色彩并不仅仅是色彩,古人格外重视其色外之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