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的五色观——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2)

色彩改变生活 作者:冯锦


正统的色彩

除了注重色彩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之外,中国人还注重它们的正统性。由于某些特定色彩不易获取,在大多数古老文明中,色彩与人的身份、地位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重视礼仪等级和族群规范的古代中国尤其如此。青、赤、黄、白、黑五色又称正色或五正色。有正,是否意味着还有不正呢?没错,不正之色即是奸色,最初的含义是布帛的颜色染得不正,因而称之为奸。后来觉得奸字太难听,在流传中改为间色。间色是由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依循礼制,则间不如正,蕴含着主从、尊卑、正邪之意。五正色青、赤、黄、白、黑之说比较确定,但间色的说法却有分歧,主要有青和赤混而为紫,青和黄混而为绿,赤和白混而为红,黄和黑混而为流黄(比较深的褐黄色),青和白混而为缥(碧),等等。

古代文献中,赤和红的意义后来发生混同,红即是赤,这种经常性的混用造成了后人理解上的困难。东汉时的字典把“红”解释为“帛赤白色也”,清朝人注释说,这里的“红”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桃红、粉红。“缥”是青白色的丝帛,指一种淡青色。我们注意到,紫、绿、红、缥这些字都有“纟”字偏旁,这也说明了这些间色的产生大都与丝绸布帛染色有关。

中国古代织物主要使用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着色,国人形象地称之为石染和草染。其中矿物颜料主要附着于织物表面,而植物染料却能吸附于织物纤维上,彻底改变纤维的颜色。植物染料的应用更为广泛,中国亦相当发达,古人在悠久的岁月中发明出大量的染色技艺如套染、媒染、拼色等,并对植物染料的萃取、提纯与储存技术进行了研究,历代以来在《考工记》、《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手工业技术文献中多有记载,其颜色之丰富,技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当欧洲人还在为昂贵的红色动物染料来源发愁时,中国早已使用茜草、红花、苏木等植物染出了各种深浅明暗的红色;染黄可用者甚多,郁金、荩草、栀子、柘木、黄栌、姜黄、槐米等各有用途;含有鞣质的五倍子、皂斗和乌桕等可染黑;青色类用蓝草制成的靛蓝;绿色类用鼠李、荩草加入胆矾可染绿;紫色类有紫草等,通过不同的染料调色,还可以得到更丰富的色彩,如“入靛缸深染,苏木水盖”,用深靛蓝与苏木红调出葡萄青色等。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中国的有机染色技术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末,仅沈寿(1874—1921)的《雪宦绣谱》中记述的染色就能达千余种。“凡为色八十有八,其因染而别者,凡七百四十有五。……如所言虽累千色可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