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生活平板乏味,有人觉得生活就是物质刺激,更有人觉得生活的质量高下就是消费的高下。其实启迪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又何曾必需金钱物品呢?生活的“美”以外,还有人生哲思的“真”,以及中国心灵的“善”,教学生先在生活中领略这真善美,然后再欣赏文学。
欣赏生活里的“美”,放目宇宙,美是无处不在的。譬如你望见了山,可曾想过山的四季有什么不同的表情?大画家恽寿平就发现春天的山,嫩叶娇花像在痴笑;夏天的山,叶茂林静像在愠怒;秋天的山,半紫半黄像刚化妆;
冬天的山,泉枯木秃像在睡觉。所以山虽不能说话,画家却用笔替山说了话。如果用这种生活里的观察,应用到去读马致远的题西湖:“四时湖水镜无瑕,布江山自然如画”,这湖镜中照出来的“江山”,原来四季有“如笑如怒如妆如睡”的表情,让有限的、刻板的、无情的实景里,赋以无限变化而生动的表情,逐季换景,天趣无穷,那么所谓“山景本无价”的夸张,才有了令人信服的美感。
再则欣赏生活里的“普遍真理”,这也是日常生活的左右,随处可以触发的人生哲思。譬如说:你发现容易开关的门户,方便于出入,就不便于储藏珠宝了!紧密狭小的窗子,方便于隆冬御寒,就不便于盛暑的酷热了。人生万事,总是有得有失,难以两全其美的!又譬如你明白:昙花的奇香,妙处就在子夜里一段倏忽的因缘;云彩的灿丽,妙处就在不肯成形地停驻,世上美丽的尤物都是短暂而无法掌握的!如果把这两个“事难两全”、“美不长生”的普遍真理,应用到读李商隐的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上,说他是在眷恋晚年“光景可爱”也罢,说他是在
惋叹唐朝“盛极将衰”也罢,斜晖绚烂,无奈黄昏,李诗中的含意正可以和“美难两全及长久”的生活琐事相印证,这体味才更深长!
此外,欣赏生活里的“中国心灵”。稍稍留神一下,生活里随处都表现民族的性格,这是广义的“善”。譬如李白诗“郞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竹马青梅”是中国味特重的儿童游戏,引申为极可亲昵的儿时情谊;杜甫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这“春韭黄粱”是中国味特重的家常食品,从物品上也可以窥见中国心灵的趣味,我们可以拈出来特别欣赏,或与西洋生活作比较。
至于高中课本里无意中所选出来的诗,几乎篇篇是日暮黄昏的景象,如王维的“渡头余落日”,李白的“落日故人情”,杜甫的“江东日暮云”,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都在歌颂暮霭沉沉。要不然就是月明的夜晚,如孟浩然的“月照一孤舟”,沈期的“更教明月照流黄”,白居易的“明月好同三径夜”,几乎读不到朝气蓬勃的旭日,也读不到如日中天的开张生命力,这个古老的中国是如此地爱阴柔、喜恬淡,这固然是中国心灵特有的民族气质,在欣赏之余,也给我们无限的省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