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TH L. Breaking through the glass ceiling: women in management\\[M\\],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2001: 10—13.这两种形式的“性别隔离”显然是性别分工不合理的体现。学者奥伍德(Gill Allwood)等人研究发现,二战以来法国的法规呈现出两种矛盾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致力于促进两性的平等就业,另一方面又试图维护性别分工的传统模式,如强调女性从事家庭工作的必要性,并将其当作家庭存续、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石。ALLWOOD G, WADIA K. Gender and policy in France\\[M\\].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29.这些数据意味着,简单地调整两性的劳动分工并不会带来两性平等。也就是说,并不是丈夫帮忙做家务,或老婆到社会上工作,这样两性就平等了。研究发现,欧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广的“工作—生活平衡”政策引入了兼职、弹性工作时间等更为灵活的工作形式,初衷在于促进两性平等就业,但实际上只是变相鼓励女性(而非男性)更高效地兼顾家务和工作。ALLWOOD G, WADIA K. Gender and policy in France\\[M\\].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26—27.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父权制性别分工模式,“奶爸”的温情表象可能会掩盖更重要、更本质的两性不平等。因此,面对《爸爸去哪儿》带起来的“奶爸现象”,人们在赞赏之余,必须对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加以警惕。
3.亲子关系中的男性气质协商
《爸爸去哪儿》中对明星亲子关系的生动刻画令不少观众把他们的相处模式当作典范,甚至想要把这种教育方式移植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但是,这样做会遇到不少现实问题。《爸爸去哪儿》设置了一个超现实的环境,即爸爸和孩子在偏僻的村庄独处三天两夜,一切均需自理,无法求助外人。这种以客观条件的限制去逼迫明星爸爸接受“既当爹又当妈”角色定位的做法,的确可以激发父亲的行动意志,鼓励他们去践行男性气质性别实践新模式。但是,这种刻意把个体家庭的性别配置和整个中国社会的性别配置割裂开来,把父子关系从整体社会关系中抽离出来的做法,却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节目对中国社会既有的性别秩序和男性气质构型的反思力度。如果《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在下一季有意把这个节目定位为“亲子教育节目”而非“明星真人秀节目”的话,那么他们在环节设置、剧情编排、后期剪辑等方面,应该让节目多一些现实主义的因素,让节目中出现的男性性别实践的新方式新做法更具有可移植性,令观看节目的普通男性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对照并模仿这种更积极的男性气质构型。这会让节目的意义不只是停留在好看或经济效益高,而是对整个社会的亲子关系和男性气质构型提供更多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反思。
不过换个角度看,即使节目中的偏僻村庄再人迹罕至,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充其量只是一个天然摄影棚或一个露天实验室。因此,排除掉一些作秀的成分,明星父子(女)在镜头前的相处应该还是比较能够反映其实际的家庭关系模式的。 在康奈尔看来,机构的性别配置也是社会整体性别配置的一部分,通常都会与社会性别配置保持一致。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织单位,通过这些明星家庭已经建立的性别配置,人们足以看出现实世界的性别配置对他们的影响。每对父子(女)的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性别体制,父子(女)之间的性别关系在其中被演绎得非常清楚。父亲是支配者,孩子是从属者;父亲总是试图让孩子自动自觉地赞同他的霸权,而孩子一方面非常清楚父亲的支配性是无可置疑的,另一方面却常常不接受父亲的霸权,如有的孩子会做出反抗。正如康奈尔所言:“小孩和成人一样,拥有解构性别对立和批判霸权性男性气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许多教育干预和改革项目的基础。”CONNELL R W, MESSERSCHMIDT J W. Hegemonic masculinity: rethinking the concept\\[J\\]. Gender & Society, 2005, 19(6): 853.现实生活中,不少父亲对孩子的这种挑战选择用高压方式压制下去。但是,在电视镜头面前,明星父亲们无一例外地选择另外一种解决方式,那就是协商,如讲道理或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