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破绽群
我说过,单一的马脚不足以进行判断。你需要更多的证据,至少要三四种来帮助你判断对方是否说了谎,然后你必须借助获得的真相来印证谎言。在第九章和第十章,我会教你识别许多非语言和语言的欺诈表现。一旦你掌握了这些技巧,就能够找到破绽群了。
作为美国国防部一个“诱导与反诱导”项目的训练人员,在培训中我需要扮演各类角色。某次训练中,我被要求接近一名学员并获取信息;我的目标是收集对方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地址、职业、受雇情况等。
我接近他,友好地和他搭话,之后我伸出手说:“顺便说一声,我叫丽娜。”意料之中,他握住我的手:“我叫(他停顿了一下)约翰。”同时他的眼睛不再看我,转而向下看。
谈话中我曾告诉他:“我敢确定你不是本地人。”(我不想直接问他从哪儿来,因为可能会让他起疑,所以我使用了诱导的技巧)他再次移开了视线,看向他的杯子,慢慢地吞了一口,然后又嘬了一小口,呼气,之后目光转向我:“我从亚利桑那州来的。”
“真的?”我表示出了怀疑。
他看起来很惊讶,随后变得戒备:“是啊,你不信吗?”
“哦,你刚才的语气听起来不太确定。”
“没有,我就是来自亚利桑那州。”
当然,他不是,作为一名肢体语言专家我知道他说了谎。判断依据就是他表现出来的破绽群:(1)中断了目光接触;(2)吞咽动作变慢(说明他的嘴巴因压力变干);(3)他叹气(冷静下来的反应);(4)他回答时有音调变化。
这四种表现足以说明他在说谎。之后我发现他其实是宾夕法尼亚人,名字也不叫约翰。一般谁会在被问到名字时停顿一下再回答呢?
3.情境
规则三,在判断对方是否说谎时还必须考虑当时的情境。例如,慌乱、震惊、厌恶、压力、悲痛以及陶醉等情绪都会在语言和非语言方面,极大地影响人们交流的方式。
你可能仅通过某些带有欺骗表征的非语言“破绽”,就错误地认定对方撒了谎,而这种“破绽”不过是受惊害怕的结果。情境同样会影响语言破绽。刚接受口腔治疗、严重的颞下颌关节紊乱(下巴痛)、喉咙痛、前夜曾在音乐会上嘶喊、老烟枪、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或肌肉放松药物,所有这些因素都会改变说话人的语速、用词、音量、语气和语调。
一批从阿富汗巴格拉姆被押解往古巴关塔那摩湾的囚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批囚犯多为阿富汗人,都是基地组织或塔利班人员,此前都没有坐过飞机。结果因为恐惧,多人出现了晕机症状。
到达古巴后,这批人紧接着被转上了渡轮,又转汽车,最后被送进了监狱;随后他们接受了卫生检查、洗浴、领取了狱服。相关事项完成后,他们进入不同隔间接受了二三十分钟的审问。我是最初的军审员之一。
我们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谁有情报价值以及谁最有可能告诉我们这些情报,这意味着我们要在过程中判断出讯问计划、技巧、诱导方式对谁最有效。
结果,我发现通过30分钟的讯问很难判断他们是否说了谎,原因在于这批人经历了难受的押解后,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有压力、受惊及不安。有人在不断地呕吐,还有人表现得歇斯底里,所以我根本无法判断他们行为的真实性。我只能选择先记录信息,等一两天之后他们恢复了正常,再次进行完整讯问后,才能确认我的判断是否准确。
现在你已经了解了我判断欺骗的三项规则:基线,寻找破绽群,以及注意你寻找“破绽”时的情境。在下一章,我会探讨如何区分基线以及如何利用它们帮你判断欺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