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午夜将至》 后记(1)

午夜将至:核战边缘的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 作者:迈克尔·多布斯(Michael Dobbs)


古巴导弹危机在事发之初便迅速被打造成一个神话。肯尼迪的拥趸想要利用这个机会,通过解除部署在古巴的苏联导弹,为约翰·F.肯尼迪“和平使者”和“实干家”的形象添砖加瓦。正如在此类场合通常都会使用的策略,他们突出了正面因素,并弱化了负面因素,强调了总统在与尼基塔·赫鲁晓夫的意志博弈中所表现出来的决心与技巧。官方历史学家小阿瑟·M.施莱辛格为这个历史事件确立了自负满满的基调,他认为肯尼迪通过“强硬与克制的组合拳,通过意志、胆识和智慧的齐头并进”,“震惊了整个世界,他所达到的控制如此耀眼,他行动的精准无可匹敌”。博比·肯尼迪、西奥多·索伦森以及其他幕后助手也都得出了类似的崇拜式结论。

肯尼迪自己对打造这一神话也是身体力行。在危机过去后不久,他就以非官方的身份,接受了记者查尔斯·巴特利特的长篇采访。巴特利特和斯图尔特·艾尔索普随后在《周六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总统是如何应对来自阿德莱·史蒂文森的压力,拒绝以撤除美军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英国的军事基地为条件,来换取苏联撤除古巴导弹。该文章引用了一位肯尼迪副官的言论:“阿德莱还想要个慕尼黑(指二战前英、法、德、意四国签订的带有绥靖主义色彩的《慕尼黑协定》。——译者注)。”与史蒂文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肯尼迪被描绘成一个意志坚定的领袖,即便跟赫鲁晓夫“针锋相对”,也绝不会丧失胆识。执行委员会“首席鸽派分子”博比·肯尼迪激昂地指出,对古巴进行秘而不宣的空袭将会酿成“己所不欲而施于人的珍珠港事件,并与一切美国的传统理念背道而驰”。

官方版本的历史忽略了一些不便公开的史实。执行委员会的录音材料表明罗伯特·F.肯尼迪的立场要远比上述的声明模糊和矛盾。他“一开始基本不是个鸽派”,施莱辛格在为他写的传记《罗伯特·肯尼迪与他的时代》中这样写道。在危机开始的第一天,他是鼓吹入侵古巴的一员,甚至叫嚣要发动类似“沉没缅因号”的事件来借机除掉卡斯特罗。他基于来自其兄长和莫斯科的信号,在各个阵营之间摇摆不定。至于约翰·肯尼迪,历史资料显示他甚至到“黑色星期六”都竭尽全力避免和赫鲁晓夫最后摊牌。肯尼迪与史蒂文森的主要区别在于,总统想要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亮出各让一步、互相拆除导弹的策略,而外交官史蒂文森则愿意一开始就把这个策略摆到谈判桌上。

对这场危机的亲肯尼迪描述还略过了大部分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解释了为什么赫鲁晓夫一开始要决定采用导弹博弈。根据这一描述,苏联的导弹仿佛是突然地出现在古巴,完全不是由美方挑衅所致。在美国参议院因为“水门事件”而开始调查中情局在20世纪70年代犯下的罪行之前,人们对猫鼬行动所知甚少。之后的解密档案显示,卡斯特罗和苏联确实有理由担心,美国颠覆古巴政权的尝试最后可能会升级为对古巴的军事入侵。美方的破坏活动甚至在导弹危机期间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至于赫鲁晓夫,他把苏联导弹部署在古巴的动机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层面。毫无疑问的是,他认为这一举动可以制衡美国的核优势,然而他也确实诚心想要保护古巴革命,不让古巴北方的这位强大邻居熄灭革命之火。古巴和苏联确实害怕美国会干涉,但潜藏在这份害怕背后的并非仅仅是共产主义的偏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