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诚
(新亚书院及研究所毕业、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留学日本。曾任香港城市大学语文主任、新亚研究所所长,退休后仍任教研究所及港大中文学院。)
继《中国经济史》之后,学长叶龙教授有意将他珍藏多年、修读钱宾四师“中国文学史”课时的笔记整理,然后付梓出版。现在经已整理完成,书名就叫《中国文学史》,并嘱我为这本书写个序。我一方面感到万分的兴奋和荣幸;另一方面,我又深感惭愧,我哪有资格为这本书写序?恐怕叶师兄之属意于我,一来因为我们是同门师兄弟,无论是在新亚书院抑或新亚研究所,他都是我的前辈。二来,恐怕也是最主要的,我们都先后修读过钱师的“中国文学史”,彼此应该有些相同的话题和体会。叶师兄盛意拳拳,我就只好勉力而为,答应过来。但谈的都是个人的感受和印象,而且拉杂说来,称不上是篇像样的书序。
叶师兄和我虽然先后都修读钱师“中国文学史”的课,不过,效果却并不一样。首先,他修读的时间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而我修读则在六十年代初。其次,他修读的是整年的完整课程,而我修读的只是半年的课,下半年即由另一位老师替代了。那是因为作为新亚书院的院长,钱师在五十年代中之时,仍可专注于院内的校务和教务,但到了六十年代初,他已因书院要并入中文大学作为三所成员学院之一而非常忙碌,无法多兼教学工作,所以“中国文学史”课只教了半年便没有继续下去。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叶师兄是江浙人,他听钱师课的能力比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香港学生强,吸收上比较容易。再加上他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都相当好,所以,他的听课笔记详细而精确,可以充分反映钱师的讲课内容,堪称是课堂的实录。
众所周知,钱宾四师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誉满中外,著作等身。他又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国和中华文化,“九一八”事变之后,因应教育部将“中国通史”作为大学必修科以振起国魂之规定,他在大学讲授该课,所编写的讲义即成为日后部定大学用书的《国史大纲》。是书不但足以唤醒国魂,亦加深国人对国史的认识,深受知识分子的欢迎,而钱师也奠定了他史学权威的地位。除《国史大纲》外,他的著述包括《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庄老通辨》《庄子纂笺》《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文化学大义》《中国思想史》《国史新论》《宋明理学概述》《四书释义》《论语新解》《中国历史研究法》《史记地名考》《中国文化精神》《阳明学述要》《中国文化丛谈》《朱子新学案》《中国文学讲演集》等,洋洋大观,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