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频率正在迅速加快。这样的社会格局,对于国家机关的政策设计,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新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微博的日益普及,使得大众议政日益广泛和深入。微博参与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在大众直接参与日益广泛的社会格局中,行政决策往往会追随大众意见而简单地回应社会,丧失行政机关的加工厂职责。2011 年的网络问政就集中在一些公募基金会的改革,有的基金会与社会大众进行直接互动,根据大众的要求推进信息透明,但结果还是很不理想。
为什么会出现跟着大众意见走但大众并不满意的现象?
原因说起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大众的意见并没有经过投票表决,大众的意见往往差距很大,因此需要一定的公开讨论,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表决,还要有相应的智库帮助,设计较为系统的方案解决社会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西方国家的议会被要求经常开会,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开会,大量的时间都用来讨论社会问题,然后进行多轮的辩论、讨论和表决。比较而言,西方的网络民主反而不如中国的发达。这是将来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我国社会问责体制过强,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在我所叙述的政策设计过程中,宪法所规定的体制,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的重大决策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
另外,有的朋友经常提醒我,有多大的能力办好的事情,那就说明这个体制也有同样的能力办坏的事情。如何避免我们的政策设计不出现大的偏差,还是要有一个系统的规范才行。这些意见是相当中肯的。比如,机关内部的许多规范,往往没有刚性的约束力,并且因人而异。如果有的官员有积极性,愿意抓典型,并且愿意下工夫来对上级的指示进行系统的转化,那就会较为充分地发挥机关的政策加工厂的积极功能。如果有的官员没有积极性,能否有一定标准来进行约束呢?还有,尊重专家的意见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专家意见有歧的情形下,如果有的官员要选择一些不那么符合实际的意见,也同样以专家的名义来实行,又该如何改变呢?欧美许多国家就是在行政体制内部设置专家的岗位,专家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咨询,因此不用考虑行政人员的喜好。我们的体制还缺乏这样的结构。总体上,我们的传统体制尽管有多方面的缺陷,但还是有相当大的优势。在网络参政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使政策设计为合理地顺应社会大众的要求,从而保证社会的基本稳定,这是我国体制所面临的一个相当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