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阳明:点也虽狂得我情(10)

中国大儒·国之重器 作者:大鸟


尽管他的“致良知”一说是在龙场悟道之后才提出的,但此前的“知行合一”、“心即理”等种种提法都可归于此三字涵义之中。王阳明自己就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他的穷究吾心之良知,实质上是把《礼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实践道德思想,巧妙地转变为道德修养论。

传统的儒家“圣贤”概念中,既有道德的高标,还有济世之功的事功要求,即《论语?雍也》中所说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因而总让人望而生畏,觉得此路遥遥。这就使得儒学在人眼中显得过高过远,不如佛学所提倡的“人人可以成佛”让人感觉那么容易亲近。

王阳明的心学重新定义了“圣”的概念,将之框定到一个纯道德的境界,而且只要努力,人人可以成就自己。他在《传习录》中告诉大家:“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原来圣人不光是周文王、孔子才配享有,凡俗如我也可以抵达成圣之境!这无疑太鼓舞人、太感染人了。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也情不自禁地感慨:“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

如此,在他宣讲之下,听者如堵,闻者欢欣,随者景从,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公元一五一二年,王阳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与弟子兼妹夫南京工部员外郎徐爱同舟归越途中,论《大学》宗旨。徐爱闻听后,“踊跃痛快,如狂如醒者数日”。

——公元一五一二年,王阳明至滁州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人遨游琅琊、瀼泉间,“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振山谷。诸生随地请正,踊跃歌舞。旧学之士皆日来臻。”

在他之前,不曾有过某种学问让闻听者顿感心窍打开,为之舞之蹈之;在他之后,也不曾有谁能用自己的学说,让人闻风而至,踊跃歌舞,歌声振谷。

端的是空前绝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